烈士遗物背后的故事丨带走了砚台他再没能回家

2021-09-30 12:34:28 来源: 大河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董天知生前使用的砚台。本报记者徐东坡摄

  编者按

  如果烈士的遗物会说话,它们会述说怎样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近四位英烈的家人和战友,倾听他们讲述英雄遗物的故事,拨开时间迷雾、战场硝烟,睹遗物、忆先烈、追往昔,感受红色传承,见证烈士初心。

  □河南日报记者刘海涛徐东坡

  9月29日,荥阳市老城南街一座青砖灰瓦的三进院落内厅里,一件黑色呢子大衣和一方缺了角的砚台,静静地躺在展柜里。

  这里是八路军优秀指挥员、山西牺盟会和新军的重要领导人董天知的故居,大衣和砚台是他的两件遗物。

  董天知生于1911年,早年受党的著名农民运动领导人彭湃的影响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青团,任共青团北平市委组织干事兼儿童局书记,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9月,董天知经党组织营救出狱,被派往山西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参与领导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和组建山西新军的工作。

  董天知的侄子董广华告诉记者,考虑到冬天寒冷,家人买了这件呢子大衣送给了董天知。“七七”事变后,董天知离家8年后第一次回家,也是最后一次回家。离家时,他带走了一方自己一直使用的砚台。

  “他字写得很漂亮,口才也好。”董广华说。

  在故居展厅内,有几封书信影印件,字迹行云流水,遒劲自然。

  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成立,26岁的董天知任决死三纵政治主任,后于1940年任八路军129师决死三纵政治委员。当年8月,他率部参加百团大战,在山西潞城王郭庄村遭敌包围,在与日寇血战中壮烈殉国,年仅29岁。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