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樊霞 王斌 成利军
9月24日,济源,连绵秋雨透出丝丝凉意。沁园社区毛立争警务室,85岁的社区居民王思温悲切地说:“我想送送老毛。”
警务室对面,超市老板杜桂英提起老毛落了泪:“好人呐,平时看见俺就打招呼。现在他走了,心里真不好受。”
街坊邻居口中的老毛,是济源沁园派出所沁园社区警务室民警毛立争,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感动中原”十大人物,因病于9月22日不幸去世,年仅50岁。
毛立争警务室里,文件柜上摆满了他和警务室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42本大小不一的警情日志里记录着他为群众做的5000多件小事;楼道里,停放着跟他走街串巷的蓝色电动自行车,车上挂着“社区警察毛立争”小牌子,车篓里还放着小喇叭……一切都在无声地述说着一名普通片警从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
毛立争1989年入警,1994年9月调入沁园派出所沁园社区警务室,一干就是27年。沁园社区是济源中心市区内最繁华、治安状况最复杂的一个社区,这里有着大小108家宾馆、21家网吧、15个住宅小区,还有近万人的学校和全市最大的城中村——御驾庄。加上流动人口,沁园社区有近7万人。
社区大,怎么管?这可难不倒爱“琢磨”的毛立争。几十年的从警经历,让他琢磨出了社区警务十大工作法,亮出了有效“大招”。
第一招就是移动服务的“片警招牌”。身为一名社区民警,毛立争强烈感受到:做好安全防范就是最大的爱民。于是他向居民承诺:您上班,我巡逻,为您把家看。
毛立争安全巡逻时随身有“三宝”——电动自行车、小喇叭和警民联系卡。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酷暑严寒,每天一大早,他就骑着电动车,穿梭于居民区、学校、商场之间,用小喇叭吆喝“我是毛立争,有事你找我”;招呼大家“防护家门,出门落锁,关气断电,小心火灾”。每天晚上下班前,他也会先把社区转个遍。
在沁园社区,大家都认识毛立争。修理沁园小区15年不亮的路灯,清理了17年没人管的化粪池,义务帮助105名农民工解决子女上学问题……警民联系卡印着他的头像、电话、姓名、邮箱和二维码,辖区居民需要帮忙,照着电话拨过去,他都会回应。
警力有限,向群众要力量是毛立争的又一“绝招”。如何发挥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把自己一个人学雷锋变成大家都来学雷锋一直是毛立争的心愿。毛立争邀请辖区“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职工”组建了一支“五老志愿者服务队”,组织他们每天头戴小红帽、臂戴红袖章,利用闲暇散步、锻炼身体等不同形式进行巡逻防范。他又组建了一支“特色雷锋团志愿者服务队”,还把环卫工、开锁匠、电动车维修工、快递员和街头摆摊人召集组成了治安信息六大员。这些志愿者积极活跃在社区,组成了安全防护网,加强了社区良好的治安秩序。
只要去过毛立争警务室的人,都会发现展台上分门别类放着出租房屋、流动人员、小餐馆小酒店等信息资料。其中,御驾庄社区家族图谱分外注目。整理这些信息建立档案是毛立争的又一“利器”。在与社区“家人”相处的27年中,凭借这些信息,毛立争通过“三勤”:手勤、腿勤、嘴勤,练就了很多“绝活”,比如“一口清”,只要看一眼某个居民的照片或是只要说出某个人的名字,他立即就能说出该人的姓名、住址、单位、婚姻、平时表现等一些基本情况;比如“活百度”,只要说出辖区内某个宾馆、饭店、网吧的名字,他就像百度搜索一样立即能准确无误告诉你该店的外观、地址、人员等基本信息。
“毛哥有两个手机,存了5000多个联系人电话,他就是个资料库。”同事陈卫芳说。
毛立争深爱自己这份职业,为民办实事是他一直以来的信仰。他说:“有事找立争,立争竭力行。”这么多年来,毛立争换了3辆电动自行车,用坏了5个小喇叭,每天用车轮丈量2平方公里辖区都在10趟以上。他最早采用小板凳议民事调解邻里纠纷,再邀请各方到会商研判室谈解决方法。社区的群众常说:“拉家常说矛盾,再麻烦的事儿,只要老毛出面,那都不是事儿。”
真情自在人心。2014年毛立争不幸患病,辖区2000多名群众先后自发去看望他;一位大娘一针一线亲手为他缝制了鞋垫送过去,还有人在除夕夜为他端来热腾腾的饺子。毛立争去世的消息传开后,沁园社区各个微信群为他送行的话语连续刷屏。无法为他送行的群众就把鲜花悄悄放在警务室的门前。
8月23日,毛立争在家人的帮助下,最后一次来到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警务室。陈列室、展览板……他仔细地查看着,一遍又一遍叮嘱陈卫芳工作中要注意的地方。“他还说,等腰疼治好了,很快就来上班。”陈卫芳回忆。
一个月后,毛立争走了,他再也无法回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但他留下了丰富的社区治安管理经验,留下了辖区连续25年零命案、零重大安全事故,在河南省公安厅对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暗访测评中分别达到93%和95%,他的名字和笑容也深深留在了社区居民记忆中。
9月25日,“五老志愿者服务队”成员王思温家中,毛立争亲手发给他的治安联防红袖章被小心翼翼地放在进门显眼的位置上。“我要像毛立争一样,只要社区需要,我就立刻响应!”王思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