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2021-07-31 01版) 本报记者 余嘉熙 王伟伟 本报通讯员 董君亚
“这里有一封信和270元,救援队留下的!”7月28日一大早,河南省新乡市优艾美·栖遇酒店的一位保洁员在打扫房间卫生时发现,270元现金和一张便笺静静躺在一张桌子上。
便笺上字迹工整地写着:“您好,我们是前往新乡的特战救援队队员,同时也是退役军人,非常感谢您为我们提供的住宿。虽然我们已经退役,但是我们依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的地方,我们都会在。时刻准备着。河南加油!新乡加油!”
“明明是来帮我们的,他们却一点也不愿意多要我们的感谢。”酒店负责人说,在给救援队提供免费住宿的时候,他们就百般推辞,“这封信和270元让我们又感动又过意不去。”
也是在这天,湖南消防员完成救灾任务离开郑州,数百名郑州群众自发前去送别,他们拉起横幅,举着国旗,口中不停地呼喊着“英雄”“感谢”,手里拿着各种特产食物拼命地塞给即将离开的消防员:“就让我们感谢吧,你们是救命恩人。”
“累到站不起来的时候没有哭,这个时候我却哭了。”看到前来送别的群众,有些消防员在车上悄悄抹眼泪,他们和河南人民之间已经有了无法割舍的深厚情谊。
“走,我们都去送送子弟兵。”顶风冒雨星夜兼程,在完成防汛抢险的急难任务后,驰援巩义市米河镇、小关镇等地的人民子弟兵于7月29日返程。很多群众自发赶到营区外,想要看看这些保卫他们家园的“最可爱的人”。
在八支队道北营区,人们高举“向抗洪救灾一线的人民子弟兵致敬”“热烈欢送抗洪救灾部队官兵”等标语,表达对官兵们深深的谢意。满载着子弟兵的卡车缓缓驶离,大家纷纷赶到车前,与官兵挥手告别,有人泪湿了眼眶。
“被帮助过的人们不会忘记他们的情谊。”灾后的河南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模样,人们深知,这份“像往常一样的生活”是无数救援人员用透支身体换来的结果。他们的辛苦被河南人民深深记在心里,当他们还停留在这片土地的时候,人们“迫不及待”地用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恩。
灾难若是教材,温暖便是种子。暴雨过后,在河南反复上演的感恩故事让人动容,而每一个被感染的河南人,也更懂得互助的意义,他们也在用互助传递着自己的感恩。
河南受灾地区的街头,这几天随处可见“志愿红”的身影,他们有的增援社区救灾点,有的帮助搬运物资,有的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水送菜,有的拿着铁锹清理路面淤泥……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不做旁观者,愿当事中人”,历经了这次暴雨之后,很多人都想着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
在疾风骤雨里,有“精神”的城市处处都发着“光”。灾后的河南,生活秩序正在逐渐恢复,人们都觉得,河南,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