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教育史,就是一个国家、地区振兴发展的历史写照。
翻开《宁夏通志(教育卷)》,时间为轴,事件为点,回顾来路:大规模扫盲运动、恢复高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打造西部职业教育高地、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双一流”建设……这些标志性教育事件,如珍珠般串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的历史轴线上,讲述着教育战线风雨兼程的奋斗故事,展示着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银川市实验小学的孩子们通过互联网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宁夏日报记者 左鸣远 摄
1959年10月,平罗县前进公社东风大队二闸完小的学生在做广播操。(均资料图片)
让生命蓬勃生长 开辟教育新纪元
“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如今咱们翻了身,受苦人变成了当家的人,睁眼的瞎子怎能行?”这是20世纪50年代,风靡大江南北的秧歌剧《夫妻识字》中的唱词。
“当时,很多人就是唱着这首歌,在田间地头、工余饭后,积极地识字、扫盲。大家积极性很高,扫盲开展得轰轰烈烈。”曾亲历这段历史的吴忠市利通区王文钧老人回忆道。
历史上,宁夏教育基础十分薄弱,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总体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
为了改变宁夏教育现状,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倡导下,大批知识分子从全国各地来到宁夏,充实到宁夏的教师队伍中。
20世纪50年代,国家从上海、天津等地招收4000多名初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来到宁夏,培训半年后分配到银川地区各县小学任教,有效解决了基础教育的师资问题。
1958年,中央在宁夏建设了师范学院、农学院、医学院,随后又帮助建设了宁夏大学、宁夏工学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现北方民族大学);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应届毕业生组成的首批支援宁夏高等教育事业的教师100多人到达银川。
“正是在这些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宁夏的教育事业才逐步发展起来。”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原校长张惠云至今对北京支宁教师金玉颖念念不忘:“每天早上5点,金老师带着我在集体宿舍备课。逐字逐句,纠正我的发音,确保教学时普通话发音标准。”在张惠云眼里,学校里的支宁教师是无私奉献的代名词,白天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晚上为学生刻蜡版油印试卷、认真批改作业,为节省时间,饿了用咸菜、馍馍充饥,经常工作到深夜。
在漫长的时光隧道里,年过八旬的孔繁元打开记忆的闸门,思绪万千:1955年,风华正茂的他考入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大学毕业后,响应党“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怀着满腔的热血,来到宁夏医学院(现宁夏医科大学),先后从事医疗、教学、行政和党务工作。从此他与许许多多的支宁同仁一道,把青春年华奉献给宁夏的教育事业。
身为宁夏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见证者,老人感慨无限:“我为之奋斗过的这所大学,如今已形成了以医学学科专业为主、中西医并存、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正在建设‘双一流’,向更高的发展目标迈进。”
有一组数据可以进一步印证他的感受:宁夏在1947年以前没有专科以上学校,1947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专科学校办办停停、没有持续稳定招生办学。
目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区共有高等院校20所(本科高等院校8所、高等职业院校12所),毛入学率达54.7%,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宁夏大学成为全国14所部省(区)合建高校之一,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自2017年始,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重点建设10个国内一流学科和10个西部一流学科,以及15个自治区优势特色培育学科,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2019年,获批宁夏大学经济学、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等国家级、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科研经费17.68亿元,建成煤化工资源循环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平台48个。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聚焦先行区建设和九大重点产业发展,组织开展校企“对接谈”“对接行”“对接策”活动,促进专业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发展。
改革开放 教育迎来满眼春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迅速传遍神州大地各个角落。
这意味着中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全面恢复。
那年,武晋青和全国570万名考生一同走进考场,考入宁夏大学数学系。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至石嘴山市第一中学任教,随后调入宁夏建筑工程学校(2002年升格为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工作。
1977年不仅是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原副院长武晋青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更是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提出,体现了教育新思维,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号角,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教育工作的战略指导思想。
1985年,在设立教师节的同一年,国家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世界地图、黑板报、幻灯片”,这是银川市80后个体从业者刘雪娇念小学时熟悉的元素。
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正式确立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到2011年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一场持续20多年的“全力奔跑”,为宁夏日后创造诸多教育史上的奇迹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8年,宁夏在西部地区率先以省为单位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66人以上超大班额全部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下降到1.4%,明显低于国家控制标准。普通高中实现多样化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实现县域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目标。13所中职学校进入国家级中职示范校建设行列,建成11个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13个职业教育集团。
在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实行后的数年里,向着更好更公平的目标迈进,农村困难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学生资助政策、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政策相继进入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坐标。
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稳步提升,乡村教师补贴覆盖率和补助额度均位居全国前列。对此,银川一中退休教师安淑英有着深刻感受:“我是20世纪60年代参加工作的,那会儿每个月工资几十元,如今退休工资有4700多元。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高,教师正成为社会上受尊敬的职业之一。”
时至今日,宁夏迈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阶段。
走向复兴 教育谱写新篇章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选手与宁夏如意科技时尚产业有限公司、吴忠恒和织造科技有限公司的职工选手同台竞技……日前,在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纺织面料设计赛项(高职组)中,从纱线选择到设计打样等比赛全程时间紧、任务重,但职业学生选手展现出和企业职工选手基本持平的水平,成为我区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取得突破的亮丽剪影。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我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只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才能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助力中国制造。”在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余峰看来,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扬帆起航的青春不只为一个“饭碗”。
葡萄酒产业是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九大重点产业之一。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我区唯一拥有葡萄酒相关专业对接葡萄酒全产业链的高等职业院校,为提升学生就业率,将专业优化调整后以“群”的面貌示人,并“以群建院”,提升人才培养精准度,为全区葡萄酒产业的集群发展取得新突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宁夏,一个变化正悄然发生: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在从谋取“饭碗”转而追逐“梦想”。
1958年宁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各有3所,目前共有独立设置的职业院校41所,建成了西部地区最大职业教育园区。职业教育实现提质升级,2所高职院校入选全国“双高”计划,13所中职学校进入国家级中职示范校建设行列,建成11个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13个职业教育集团。
在学生们追逐梦想的同时,宁夏教育实现自己的梦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底气越来越足。
各级各类教育主要指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新改扩建幼儿园669所,新增学位8.99万个,毛入园率达88.5%。
“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获批建设全国“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全国排名第7位。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教育云平台,建设“互联网+教育”指挥中心,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实现了一块屏指挥、全流程可视和多系统融合。农村偏远学校和薄弱学校在线互动课堂实现全覆盖,常态化开展“一托二”互动教学和教研活动,有效解决了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开不足开不齐课程的问题。
打造创新素养教育“宁夏模式”。2015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创新素养教育,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将创新素养有机融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方法的培养,形成育人新形态,为深化素质教育探索了新路子。实施创新素养教育“五个一”行动,激发变革实践的内生动力。经过5年努力,创新素养教育推进机制基本建立,理念基本形成,已融入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
“教育是关乎民生福祉、社会安定、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千秋基业。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我们有幸生在这个时代,见证并参与教育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副校长李俐说出了宁夏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牢记我们党为人民的赤子之心,延续奉献之情、奋斗之意。”
宁夏60多年来走过壮阔历程、发生沧桑巨变,教育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心同行。如今,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宁夏教育必将乘风破浪,驶向更加美好的远方,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宁夏日报记者 高菲 王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