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超
有这么一个团队,人员组成来自各行各业。每周双休日就是集中活动日,他们身穿红马甲穿梭在我市老城区的犄角旮旯里,为蜗居在那里的“三无”(指无子女、无收入、无房产)老人送去问候和关爱。打扫卫生、围坐唠嗑、提供生活必需品,他们被孤独的老人称为“孩子们”,而这个团队的领队毛山林却是一个行动困难的重度残疾人。2月21日,记者跟随这个团队——市红十字“义工之家”“1+1”助老志愿服务队,走进老城小巷中,看望蜗居在那里的独居老人。
好人之城人帮人
2月21日是星期天,上午8点钟阳光明媚。街上行人车辆很少,但在滨河路中段的集合点,早已有10多人聚在一起等待。前一天,毛山林将今天的志愿服务通知在微信群告知了队员,有时间的队员进行了回复参加活动的接龙。
“吱嘎——”一辆收废品的破旧电三轮从远处驶来停在了集合地点。“你们几个来了……这是我刚炸的焦叶,给老太太吃。”穿着一条红色碎花保暖棉裤的大姐从三轮车上下来,两手拎着两袋焦叶与集合点等候的志愿者打招呼。
这名穿着随意不讲究的大姐叫张瑞琴,驻马店人,来新乡务工14年了,当过保洁员、服务员,干过街头的炸油条,现在收废品。几年前,她跟随孩子参加了几次毛山林组织的公益活动后,就固定了下来,成为志愿团队的骨干力量。“她家经济条件很差的,全家租住在原国有760厂老旧家属院里,一间房月租金80元,每次参加公益活动还给老人带零食。”一名志愿者对记者说。
“新乡是好人之城,都是人帮人,别人帮我,我帮别人。”张瑞琴说,她住在我市14年了,得到了许许多多陌生人的帮助,在去年疫情吃紧的时候,找不来活儿挣不来钱,房东主动减免房租,好让她挺过难关,这让她感动地哭了好几回。
“参加志愿服务队每周看望慰问独居的老人,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事儿。”张瑞琴的话,让记者肃然起敬。
用情还需用心
帮扶老人志愿服务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在队员出发前,毛山林照旧开了一次叮嘱会:不要打乱老人家里摆放物品的布局,给老人带的零食要及时报告,请领队查验……
“你不可能改变老人的生活习惯。”毛山林着重地强调着。志愿服务队服务的都是独居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高龄老人,平时老人就独自生活,单靠志愿者每周看望,是难以改变老人的生活习惯的。一口锅搁在地板上,你好心把锅放在桌上了,但老人是否能搬得
动,你慰问离开后不得而知。有老人清贫一辈子了,从没吃过奶油蛋糕,你好心买了一个大号的奶油蛋糕送过去,老人吃不合胃口,不吃觉得浪费,无形中给老人带来心理负担。
无子女、无收入、无房产、独居生活,这类老人都由辖区政府提供了居住地。几十年过去了,城市发展变迁很快,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们都居住在老城小巷中。
当日的慰问活动,30名志愿者兵分三路,去看望3名老人。
“滴—滴—滴—”,几十辆电动自行车穿梭在老城区曲折幽深的小巷中,他们身穿统一的红马甲尤其耀眼,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让爱薪火相传
“乖乖,又来了……”居住在铁路西水塔巷的97岁独居老人李金玉看到志愿者进家,高兴地直拍手。在现场,记者真切感受到,老人与志愿者是那么的
熟稔,老人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昏暗的小屋容不下几个人,大家合力把老人抬到户外阳光下,边晒暖边聊天(如图)。内心激动的老人絮絮叨叨说着家常话,来回扭头看看这个,瞅瞅那个,激动之余用手抹起了眼泪。
“别激动,别哭了,过年都应该高兴。”围坐一圈的志愿者劝老人放松心情。“你看,这个小朋友给你带了快餐面,可高级了,我教教你咋吃。”身边一名大姐忙转移老人的注意力,拿出一桶由小志愿者带给老人的快餐面让老人看。
“老人年纪大了,情绪不能很波动,否则很容易出事。”一旁的志愿者小声地告诉记者。
参加此次活动的30名志愿者中,有10名都是小学生。红旗区向阳小学5年级的小学生白若菡、牧野区解放大道小学5年级小学生王皓然,在他们还是2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跟随家长参加公益活动。他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早早开始接触社会,参与公益活动,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爱的种子,相信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这颗爱的种子会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2016年3月,市文明办、市红十字会、市老龄委、市民政局联合发起,帮扶“三无”、失独、空巢、高龄老人公益活动。“中国好人”毛山林负责的市红十字“义工之家”“1+1”助老志愿服务队承接了这个公益项目。
5年来,市红十字“义工之家”“1+1”助老志愿服务队坚持每周双休日和重大节假日开展上门关爱服务,累计已达254次。受关爱的老人从起先的54名到现在的8名,志愿者为他们的晚年送去了快乐、幸福。
责任编辑: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