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韩国咏
日前,张庆连家庭被授予2020年河南省第四季“最美家庭”。1月20日,记者走进张庆连位于获嘉县太山镇北小庄村的家。他家的院子里摆满了形态各异的盆景,充满了绿的气息。
张庆连的“绿色梦”
张庆连出生在北小庄村一个贫困家庭,自幼父母教育他要“勤俭持家、刻苦读书”。
1959年8月1日,张庆连小学毕业,学校颁发的毕业证,需要贴照片。放学回家的路上,他愁眉苦脸,因为他知道照这张照片要花两角钱,自己家境贫困,连吃盐都得用鸡蛋换,要向母亲要钱照相,实在张不开口。
张庆连的母亲得知情况后,对他说:“你小学毕业了,咱家再难,也要给你照张毕业照。”于是,张庆连的母亲把家里仅存的几个鸡蛋拿出来换成钱,才有了张庆连有生以来的第一张照片。每当看到这张照片,张庆连脑海里就会涌现出母亲勤劳的身影。这张照片也成了他牢记家教、传承家风的动力。
1967年,21岁的张庆连来到当时的太山公社林场当了一名林业技术员。看到周围农村榆树种类混杂、品质低下时,他暗下决心:要培育一种品质优良的速生榆树。
在长期走访、学习的同时,每逢节假日,张庆连就背上窝窝头和水壶,徒步走遍周边农村的各个角落,寻找优质榆树品种。终于在1974年的一天,他发现了一棵似竹又像松的榆树,并为其起名叫“箭杆榆”。经过种子采集、培育后,箭杆榆树苗茁壮成长起来,让张庆连喜出望外。后经过全国白榆考察组6位专家学者的现场鉴定,确认这是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独特榆树,遂将其正式命名为“钻天榆模式株”,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与此同时,该项研究成果还荣获了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在榆树培育研究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5年,张庆连被推荐到当时的百泉农专园林专业学习深造。
为了寻找培育更多的优质树种,张庆连走遍了周边的山川。1982年,他终于建成了我国首个资源丰富的榆树基因库。榆树基因库不仅在国内科技界引起重视,还在国外林业界引起了反响。
1984年,张庆连出任获嘉县林业局党总支书记、局长,他提出了实现平原绿化的宏伟规划,同时,带领科技人员对全县的林业现状进行摸排考察、分析、设计、栽种、管理。获嘉县也因此获得了“全国首批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苗木良种先进县”等称号。
一家人的坚守
1982年的一天,张庆连突然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妻子王艳枝晕倒了。他赶回家后,大女儿眼含泪水:“俺妈前两天忽然晕倒在灶台前,我们放学回来才发现。让她去医院看看,她一直说没事。爸,带俺妈去看看病吧!”拉着妻子的手,张庆连心中五味杂陈,妻子一个人带着4个孩子,还要照顾老人,同时,耕种着家里的田地,瘦弱的肩上担子太重了,感觉自己亏欠她太多了。
王艳枝现在已经退休,退休前在获嘉县林科所任副所长,长期从事林木良种选育和林木良种壮苗培育的研究和生产以及技术推广工作。她退休后并未停歇,继续从事林木良种的繁育、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如今71岁了还坚守在林木生产和技术服务第一线,并多次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
张庆连的儿子张光海,现任获嘉县林业服务中心主任。他牢记家教,传承家风,自参加工作以来,勤奋好学,经常深入基层义务服务农民,曾多次获得省、市、县科学技术进步奖,还被授予“新乡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称号。
张庆连的孙子张谦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正在考研。自幼接受了良好家庭教育的他,小学、初中时期都是“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高中、大学时期还是学生会干部。
几十年来,张庆连一家人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
1982年,他们拿出家中积蓄的一半,“承包”了村上80多个小学生的学费;1986年,他们为县直幼儿园捐款360元;1996年,他们家翻盖房屋,一些单位和个人为了巴结张庆连,主动找上门表示愿意出力出物,送木料做门窗,均被张庆连婉拒。
多年来,全村120户,谁家想种果树,张庆连家都无偿提供树苗。
责任编辑: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