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福建省三明市是一个多民族的散杂居地区,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市有畲、回、苗、壮、满、蒙古、高山族等41个少数民族,人口3269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1%。全市有2个民族乡、43个民族村。
风展红旗,如画三明。在拥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上,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近年来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唱响“石榴籽”和谐之声,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聚焦脱贫攻坚、村寨建设、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重点,着力推动民族乡村振兴。
笃行致远,砥砺前行。三明市民族乡村源源不断注入“红色脉动”,彰显勃勃生机。
永安市青水畲族乡集镇新貌。
宁化县治平畲族乡集镇新貌。
一段峥嵘岁月,可歌可泣
连日的冬雨,让木墙黛瓦的福临堡更显几分凝重和庄严。
福临堡,这座有些年代的土堡,如今依旧散发出独特的光茫。1929年至1934年间,红军在畲寨——永安市青水畲族乡过坑村驻扎,福临堡就是驻点之一。
根据当地老人回忆,当年红军驻扎福临堡时,红军用木头操练功夫,福临堡天井堤地板因练功震动局部出现裂痕。红军还发动当地群众编草绳、打草鞋,共编织草鞋5326双,为红军补给作出重要贡献。
革命年代,中国工农红军曾几度进入青水畲族乡开展活动,现完好保存的红军旧址100多处,其中包括红军指挥所、红军会议旧址、红军训练广场、红军标语、红军床、红军水车碓、红军土灶等,这在全国少数民族乡中极其罕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朱德率领的红四军2、3纵队出击闽中,在青水留下革命足迹。
1934年7月,按照中央军委决定,由红七军团改编的,由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共6000多人,在红九军团4000多人的护送下经小陶、洪田、西洋等地,于7月20日进入青水境内驻扎5日之久。
作为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的途经重地,青水重点革命文物遗址遗迹分布广泛。除福临堡外,还包括龙长坊、龙德堂、鸾凤坊、进财祠、城楼厝、石榴花洞、治元堡、杨健烈士墓等100多处。
在龙长坊、龙德堂、东发堂、龙住祠、牛栏墙等20多处遗址,保存红军标语130多版300多条。
红军驻扎遗址——青水过坑村福临堡。
宁化是红军长征起点县之一。地处宁化县西南部,位于闽赣两省三县八乡交界处的治平畲族乡是革命老区乡,在土地革命时期,全乡有600多人参军参战,其中在册烈士170人、无名烈士400多人。
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役胜利结束后,宁化苏区进入全盛发展时期。1931年10月,在如今的治平境内成立长宁区委、区苏维埃政府。1932年初,相继成立12个乡党支部、乡苏维埃政府。
在党的领导下,长宁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会农会、组建地方武装、大力扩红支前、恢复纸槽生产,为宁化苏区的巩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宁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开展扩红支前突击运动,广大热血青年踊跃参军参战,支援革命战争,先后有600多名优秀儿女参加红军。
长宁区向中央苏区支援36000余担土纸,当时的苏区纸币、米票、借谷票、《红色中华》等报刊广泛使用治平畲乡产的玉扣纸印制,各红军医院也普遍使用玉扣纸代作药用棉。
为保卫新生红色政权,1931年秋,在红四军三十六团的帮助下,在田畲成立“闽赣纸业工人游击队”,这是中央苏区唯一由纸业工人组成的革命武装。1933年,游击队从初时的80余人扩大到486人,后改编成红军独立营,在宁化南部、清流、连城等地打击地方反动团匪。
长宁区600多名参加红军的优秀儿女,为打倒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在历次对敌作战中英勇杀敌,绝大部分壮烈牺牲。据统计,民政部在册烈士,治平有170人,其中畲族12人。
一座古堡,一段历史。地处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的安良堡,建于清代,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堡前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指挥部旧址”字样。
时光回溯。1934年7月1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从永安进入大田桃源,驻扎在东坂村,司令部就设在安良堡内。特殊年代,特殊贡献。2012年4月,中央党史研究室党史专家石仲泉为此题词“中央红军堡”。
治平苏维埃救治——彭氏宗祠。
一方红色热土,处处关情
红色热土,激荡红色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当仁不让的就是不忘初心、永葆本色,推动民族乡村振兴发展。
全市43个民族村中,建档立卡贫困村11个,2014年自有村财收入为零的空壳村12个,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5人。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挂钩联系2个民族乡,多次深入民族乡村开展调查研究,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扶持民族乡村加快发展。
市直部门实施对口帮扶,为民族村投入、协调安全饮用水、农田水利设施、道路硬化等各项发展资金。2018年底,全市11个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村和415名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
民族乡村全面脱贫,为民族乡村振兴打牢了坚实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大力实施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扶持增收工程,发展民族乡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举办少数民族实用技术培训班,扶持民族乡村发展高山蔬菜、中草药、笋竹、花卉等特色产业,打造振兴引擎。
今年以来,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还在e三明、三明电视台、抖音、央视移动网等平台,为青水畲族乡、治平畲族乡举办了2场网络助农直播,向全国推介民族乡村特色产品;在农民丰收节举办少数民族乡村特色产品展销,助力民族乡村产业发展。
民族村寨,独具魅力。
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根据省上确定的“规划先行、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示范带动、保护发展”的总体要求,指导青水畲族乡沧海村、青水村、汀海村、柯山村、际头村、百岂坵村,宁化县中沙乡下沙村、治平畲族乡治平村、湖背角村,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明溪县枫溪乡官坊村,沙县大洛镇昌荣村,三元区中村乡白水村等,开展了4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打造宜居乡村。
青水畲族乡按照“保护老建筑,整治新建筑,拆除旧建筑,营造乡间田园特色”的总体思路,对沧海、青水、柯山、汀海、际头、百岂坵等畲族村的传统特色建筑依照原来的空间布局,建筑尺度、结构和材料等进行原样修缮,对现代民居实施改造,保持了与村寨原有建筑风格相统一。
宁化县治平、湖背角、下沙畲族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实施特色民居改造,累计对300多户民居进行畲族风格屋顶、门窗立面改造。
大田县东坂畲族村按照“黑瓦白墙、屋檐起翘”风格,对93座旧房屋的屋顶白灰加固改造;对新建的15座砖混结构房屋统一进行仿古装修,实现“建新如旧”,保持村寨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
青水民俗——竹竿舞。
目前,全市有8个民族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沧海村、东坂村先后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东坂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永安市青水畲族乡、宁化县治平村、沙县昌荣村等1乡5村被列入省级“民族乡村振兴示范点”。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文明乡风的核心所在。
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对红色文化高度重视,积极指导相关民族乡村建设红色文化陈列馆、留存红军标语、挖掘宣讲红色故事、整理红色诗词、编撰红色图册等。协调市规划设计院,按照“规划追寻文化,建设做出文化,打造出今天的精品,并让它成为明天的文物、后天的遗产”的原则,根据治平乡、昌荣村、白水村现有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类型,提出“十里文化长廊”建设理念,将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中,营造文明乡风的浓厚氛围。
三明市各民族乡村积极做好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营造文明乡风。
青水畲族乡成立以表演本地传统民间文艺为主的畲乡文化艺术团,聘请专业人员,对青水畲族乡的大腔戏、大腔傀儡戏、打黑狮等非遗文化进行节目编排,在永安市农民春晚、“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上演出,极大提升畲乡群众的文化自信。在每年举办的“三月三”畲族文化旅游节上,通过“乌米饭”祭祀、畲族美食及手工艺展示、民族文化汇演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有效提升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治平畲族乡深化玉扣纸红色文化研究,组织开展田野调查研究、征集文献资料等抢救性记录和保存工作,改造提升玉扣纸传习所,玉扣纸制作工艺先后被列入市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2020年,建成展示畲族源流、迁徙、生产生活习俗、民族政策关怀等方面内容的畲乡文化展馆,成为展示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窗口。
宁化县下沙村依托畲族风情园收集有关反映畲族人文方面的文史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积极保护文化遗产,展示畲族优秀传统文化。
清流县太山畲族村连续举办3届“畲族文化旅游节”,促进民族的交往交流。
治平非遗表演——高地文武灯。
一向矢志耕耘,新颜绽放
红色基因,要通过行动来传承。民族乡村正发扬光荣传统、接续努力奋斗。
冬日的三明,寒气逼人。在三明市许多民族乡村,连片的莴苣绿意盎然、大棚食用菌长势喜人、山上冬笋破土而出……
恰逢冬季莴苣收获季节,走进青水畲寨农产品交易市场,一辆辆大货车整齐排列。
敢闯敢试,爱拼会赢。蔬菜基地是当地全力打造的“四个万亩”基地之一,青水昼夜温差大,适合发展高山生态特色农业。乡里积极引导合作社将蔬菜生产向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推进,注册“青水印象”“青水畲寨”农产品商标品牌,开展农产品带货直播、展示展销、品牌推介等活动,仅是冬春莴苣,每年产值可达3000多万元。
冬春莴苣畅销,只是青水畲族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青水畲族乡已建成高山蔬菜、生态茶叶、绿色笋竹、林下经济、山地养殖等主导产业,烟叶、蔬菜、玉米、茶叶4个万亩基地,成为全乡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其中,种植甜玉米12万亩、产值达5亿元,种植莴苣及其他蔬菜5.6万亩、产值4.8亿元。
青水畲族乡利用“青水闽王饼”品牌优势,在广东、广西、江西等15个省区开设“闽王饼”生产企业130余家,全乡从事饼业人员达700多人,实现年产“闽王饼”2800多吨,产值突破7500余万元。
乡里新建青水畲寨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龙头谷休闲旅游项目。同时,立足生态资源和畲族传统文化,引导村民参与到休闲旅游产业来,全乡开设“森林人家”13家。
2019年,青水畲族乡全乡经济总收入68494万元,财政收入5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661元,三项收入均位居全省民族乡前列。
青水莴苣丰收。
在治平畲族乡,同样呈现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动人场景。
乡里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发展蔬菜、甜玉米等订单农业每年达3000亩以上,实现年产值900余万元。
治平畲族乡对8家规模以上竹制品企业进行改造升级, 2018年新建竹切片厂2家、竹胶板厂1家,2019年引进竹胶板厂1家、笋加工厂1家、腐竹加工厂1家。
在治平畲族乡高山之巅,一座座高达80米的巨大风机挺拔屹立,50多米长的叶片迎风缓缓转动。2019年5月,总投资4.3亿元的鸡公岽风电场风机全部并网发电。今年预计发电量1.175亿千瓦时,产值7100多万元,实现财政贡献1200万元。
大田东坂村通过“由村财出资、与村民合资、引乡贤全资”等方式打造了“东坂客栈”“巫婆婆的家”“大熊小屋”“瑞竹园”4座民宿,农家乐3家、牛栏休闲茶屋1座,发展以“民宿休闲、游学观光、农事体验”为主的本土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形成了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为游客提供乡村生活式住宿处所的特色民宿旅游产业。
宁化县下沙畲族村以两叶(烟叶、茶叶)、两米(优质米、薏米)、一菌(食用菌)为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治平玉扣纸制作。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红色脉动”,担当作为。如今,全市民族乡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目标稳步迈进……(来源: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