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智能化 监管需跟上

2021-05-17 10:22:28 来源: 人民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产业升级大势正在催生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潮流,部分明星电动汽车品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追捧。在所谓电动汽车“黄金十年”的乐观预期已成行业和消费市场共识的背景下,近期某品牌电动汽车的维权风波及时地敲响了警钟,深刻揭示出产业和资本推动下的电动智能汽车普及热潮与市场监管体系脱节的现状。而随着电动汽车普及步伐持续加快,这一安全风险也正在被持续放大。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是汽车产业升级的大势。越来越多的城市采取“以市场换产能”的策略吸引企业在当地投资设厂,以“开放应用场景“为路径加快应用普及步伐,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购买电动网联汽车作为守护环境和全新消费体验兼得的新风尚。这种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共振效应对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来说值得珍视,而越是珍视这种势头,就越应更多站在消费者立场,关注消费者切身利益,特别是与人身安全有关的风险因素,哪怕再偶然也不可忽视。产业发展固然可以造势突进,但作为消费品的普及,切不可冒进,特别是汽车这样一种存在系统性安全风险的特殊消费品上。

  新产品普及每前进一步,相应的市场监管体系就应跟进一步、及时适配,才能真正构建守护安全和维护消费权益的“利器”。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是方兴未艾的技术进步潮流,它给汽车产品带来的变革是根本性的。当今的智能汽车具有150多个电子控制单元和大约1亿行代码,而一架民航客机只有1500万行代码。不仅如此,智能化和网联化对云计算、边缘计算和网络基础设施的稳定性、低延时性等要求极为苛刻。与此同时,电磁干扰、网络攻击等对智能汽车行驶安全是具有根本性破坏作用的偶发因素。正因为是全方位的深刻变革,目前的技术进步仍然在路上,由此推出的新产品也并非成熟产品。以智能驾驶为例,目前正处于行业内所划分的L2到L3过渡阶段,与更高智能化水平相伴生的是受到的技术限制更多。对于成熟度不够高的产品,企业游说各方加快普及推广的动机很强,不仅是因为逐利动机,更因为产品正是在越来越广泛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加快成熟的进程。基于此,市场监管体系不仅要主动跟进,更要有不可一日缺位的紧迫感。

  监管智能网联汽车是一项新课题,不可能短期内拿出一套成熟的、各方都满意的监管方案,但这决不是监管滞后的理由。面对新生事物,监管的身段要软,充分听取行业和企业意见建议,这不仅因为监管体系亟须完善,其本身也是释放强化监管信号的行之有效的路径。监管更要强化担当,面对舆论焦点和质疑,不应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单个企业,而应及时检视监管漏洞,特别是全面审视在检测、鉴定、数据采集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全力缩小监管能力与技术进步的“时差”,以监管体系的动态升级持续强化企业对于消费者的敬畏感,真正守住消费安全这条底线。

责任编辑:杨瑞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