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小米造车的传闻终于尘埃落定。
3月30日,小米集团 (01810.HK)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6亿元),小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我决定亲自带队,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雷军说,“我深知做出决定意味着什么,我愿意压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此外,小米表示,希望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汽车,让全球用户享受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这句话似乎在向消费者透露小米的智能电动车未来会和旗下的智能家居有所联动。
造车并非一时冲动
2010年4月,以“为发烧而生”作为产品概念的小米公司成立。2011年10月,小米1代手机问世,凭借着极致的性价比优势,小米登上了巅峰。随着产品的深入,“配置高”“性能强”“货难抢”逐渐成为了消费者对于小米的固有印象。
作为一家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小米的目标却不仅仅是做好“本分”。早在2013年小米造车就隐现端倪。彼时,雷军曾亲自拜访特斯拉的掌门人埃隆马斯克,表现出了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极大兴趣。
而根据天眼查显示,目前小米关于交通运输类的投资事件达到17项。其中,小米在2014年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蔚来汽车;2016年和2019年,顺为又两次投资了小鹏汽车;2020年4月,小米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的B轮融资。
具体业务上,小米此前已公开的发力点是物联网大版图里的车联网车载服务系统。2019 年 6 月,小米宣布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推动旗下虚拟语音助手“小爱同学”进入汽车人机交互系统。两个月后,小米 MIUI 负责人在 “MIUI 负责人在线” 活动中表示,正在考虑研发基于 MIUI 的车载服务系统。2020年6月,小米申请注册了小米车联商标和相关图形商标。
此外,小米还进行了一系列技术研发。根据创新和知识产权SAAS服务商智能芽数据显示,当前小米关联公司拥有的与车辆相关的专利共有134件,且小米多家关联公司均将汽车零配件作为经营范围登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雷军在2019年“两会”期间还提交了“建议发展无人驾驶与车联网”的提案。
其实,互联网企业进军汽车领域也不是新鲜事。在小米之前,已有百度和吉利控股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阿里与上汽集团、张江高科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纯电汽车智己;华为与长安汽车、宁德时代联合打造智能汽车品牌等等。
为什么众多互联网企业都扎堆造车呢?
根据IHS Markit发布的《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汽车市场的智能汽车渗透率仅为45%,而2025年该数据预计将提升到60%。而由于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智能汽车的大力扶持,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强力重视,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的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到75%。
不难看出,汽车正在成为下一个被科技颠覆的行业。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技术的进步、碳排放政策的限制,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新能源汽车未来全面占领市场是必然趋势。所以无论是互联网大厂、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在积极布局。
而就目前来看,小米手机的规模已面临天花板,但全球汽车产业处于大变革的拐点,电动汽车的市场空间足够大,小米造车是开拓新战场的一项战略性进攻。
就小米的优势而言,选择某些关键汽车零部件做研发推进,似乎风险更低。但就规模和品牌而言,搞零部件又不能匹配现在小米的野心和地位。由此来看,造车便成了小米开拓第二成长曲线的必由之路。
1080亿现金储备是重要支撑
关于决定造车,雷军在发布会上称:“在过去75天里,小米管理层经历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两次正式的董事会,进行了极为严谨详尽的调研与论证,才做出了这个小米史上最重大的决定。”
而根据最新的消息,小米造车团队已经搬到产业园内A栋,小米内部多个小部门的负责人都已经并入造车团队,其中包括人工智能部的多位管理人员,具体执行将由小米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战略官王川负责。可见,小米造车已经正式拉开架势。
实际上,即便有了充足的准备和思路,造车之路依然很难。虽说电动车相对燃油车有弯道超车的优势,但从研发到扩充产能,仍需要不少时间。不少汽车界的先行者们都已经跨过了量产和用户的死亡谷,而小米在新能源车上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积累目前都比较少,需要从头追赶,也就意味着很多坑需要再补一遍,这些都需要时间。
对此,雷军表示,自己非常清楚汽车行业的风险,“动辄百亿规模的投资,而且要3-5年才能够见效”。但是雷军也表示,现在的小米已经有了积累,公司截至2020年底,有1080亿元现金余额。而且公司有10000多人的研发团队,有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有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态,公司亏得起。这些都是小米造车的重要支撑。
此外,与当年小米进军智能手机不同,如今新能源市场已经风波诡谲,进入新能源市场并分一杯“羹”,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有特斯拉保持着霸主地位,后有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的追赶,同时比亚迪等车企早已对市场进行分食。小米是否能以惯用的“极致性价比”来迅速抢夺市场份额,同样是雷军需要考虑的问题。
“有人问我压力大不大,我想回答的是,从我决定开始,我就不再关心有没有压力,我只关心小米有没有能力为米粉做一款感动人心的好车。”雷军如此表示。
“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雷军的这句名言能否将小米在手机制造上的经验复刻到汽车行业上,还有待后市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