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汽车市值飙升的背后是资本和机构的炒作,如果仅凭概念,市值的泡沫早晚会破掉,因为许家印造车的野心和目标,从理论上和执行难度上来说是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杨小林表示。
“外界懵着看恒大造车不怕,怕的是恒大自己懵着在造车。恒大需要有真正懂行的人把关。”高莘表示,“恒大造车的诚意还需要时间检验,距恒大给出的承诺时间点越来越近,谜底也会最终揭晓。”
“新能源汽车的赛道越来越拥挤,产品性能是硬实力,包括车辆的续航能力、软件操控性能、动力性能以及超出市场预期的定价策略,这对没有造车经验的恒大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范文清认为。
昨日(2月19日)下午,“小米集团确定造车,并将其视为战略级决策”的消息不胫而走,虽然小米官方对此没有正面确认,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概念的持续火热,圈外企业跨界造车现象愈演愈烈,甚至有一种魔幻的“不真实感”,尤以地产企业的“豪横”为代表。然而,业界对跨界造车企业的这股“热情”能否真正落地仍心存疑虑,是三分钟热度还是真打算扎根汽车业,亦或另有所图,这一切在尘埃落定之前还不得而知。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相关企业已经在资本市场借新能源汽车概念炒作的风生水起。以恒大汽车(00708)为例,2021年伊始,恒大汽车宣布增股引资260亿港元造车,次日(1月25日)股价随即高开高走,一天涨幅超50%!2月3日,恒大汽车宣布开启冬季测试,次日股价高开幅度又达到15%,并在此后继续走高。与1月25日大幅上涨之前相比,恒大汽车当前股价已然翻倍,市值飙升至6000亿港元;同时,恒大汽车还计划今年登录科创板。然而冷静下来才发现,此时的恒大汽车还没有一款量产车实际交付……
股价如此疯狂地拉升,不禁令人发问,恒大汽车到底是要造车还是在资本市场造势?日前,恒大总裁夏海钧在微信朋友圈表示,恒大汽车仅市值超越地产公司就已经“预示着恒大战略转型成功”,甚至认为富有“高科技基因的新恒大”即将实现“中国汽车超越欧美汽车的梦想”,难掩“喜悦之情”。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威马CEO沈晖在微博中的一句“恒大汽车就差汽车了”,可谓一针见血。
每日经济新闻汽车频道副主编 范文清
恒大想蹭新能源汽车的热度是显而易见的,每日经济新闻汽车频道副主编范文清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是股市热门题材,给房企转型提供了想象空间,毕竟传统房企的商业模式已经不能给资本带来更多的新鲜感。”
对此,车壹传媒联合创始人兼总编辑杨小林则直言,恒大汽车的市值根本就是泡沫,“恒大汽车市值的飙升并非因为造车项目出现实质性进展,背后更多是资本和机构的炒作。如果仅凭概念,市值的泡沫早晚会破掉,因为许家印造车的野心和目标,从理论和执行难度上来说是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车壹传媒联合创始人兼总编辑杨小林
恒大汽车的目标有多宏大,有多急?2019年,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曾表示,“用3-5年的时间让恒大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且“三年投资450亿元,并在中国、瑞典等国家布局十大生产基地,同步研发15款(2020年改为14款)新车型。”2020年,恒大汽车规划每个生产基地的首期产能为10万辆/年,2-3年规划总产能为100万辆/年,10-15年的规划总产能为500万辆/年。
正常来说“企业的市值与产品本身很难割裂去看,恒大造车的诚意还需要时间检验,距恒大给出的承诺时间点越来越近,谜底也会最终揭晓。”《环球时报》汽车周刊执行主编高莘表示。然而,恒驰汽车(恒大新能源汽车品牌)真的能如期交付吗?这里可能要画一个问号,因为恒大汽车集团总裁刘永灼在2020年半年报的业绩会上曾表示,恒驰汽车将在2021年上半年进行试生产,下半年量产。然而,近日又有消息称恒大汽车将量产日期推迟至2022年的8月,所以实际量产时间已经变得扑朔迷离。
《环球时报》汽车周刊执行主编 高莘
另外,业界对恒大汽车大肆购入工业用地一事也颇有质疑,目前广州、沈阳、郑州、天津、南宁、青岛、上海等地均有其生产基地,投资或拟投资金额动辄几百、上千亿元。毕竟恒大主业是地产,恒大汽车又是否在借造车之名,行圈地之实?杨小林认为:“地方政府为项目招商引资,会在土地审批等环节给予恒大汽车便利政策,如果其汽车业务真能做成,自然不失为多元化经营典范,如果仅仅炒概念,就相当于在做地产。”这并非空穴来风,恒大汽车原副总裁吕超就曾透露,恒大汽车故意夸大造车相关投资,目的就是为了向政府以工业用地换取相关比例的住宅用地资源。不过恒大汽车方面对此不予置评。
或许恒大汽车真能另辟蹊径,走出一条“以资本换技术,再以技术换时间”的新发展道路,但难度远超常人想象。杨小林表示:“造车不只是推出一款车,而是要构建生产销售全流程的所有环节,包括技术标准、制造基地、软硬件开发以及客户运营体系、经销商网络、物流等,这些环节对于恒大这个新入局者来说都是巨大的困难。”
高莘和范文清也表达了类似看法。高莘认为,恒大应该向外界释放更多具有可见性和实质性的信息,“外界懵着看恒大造车不怕,怕的是恒大自己懵着在造车。车企自身对汽车的理解,对造车的态度,对技术的掌握仍然是最重要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恒大需要有真正懂行的人把关。”范文清则从市场竞争角度分析了恒大汽车的未来:“新能源汽车的赛道越来越拥挤,产品性能是硬实力,包括车辆的续航能力、软件操控性能、动力性能以及超出市场预期的定价策略,这对没有造车经验的恒大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陈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