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党建+金融”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贷款不再“蜀道难”

2020-12-28 10:39:34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本报记者郭书武实习生李梦溪
 
  农民想发展种植、养殖、经商,没钱启动怎么办?银行把钱贷出去,收不回来怎么办?如今,在延津县,农民在手机上点几下,贷款瞬时到账,农民致富的门路越走越宽。村民贷款不再难,银行放款也安心,延津农商银行通过“党建+金融”模式,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贷款、还款均方便灵活
 
  延津县石婆固镇南秦庄村村民秦太国今年40岁,头脑灵活,早在7年前就开始种植“绿宝”甜瓜,可那时候的他没钱、没技术、没销路,就算甜瓜种的好,也始终没能挣到大钱。
 
  “想贷款3万元,比过蜀道还难。首先得找担保人,还得是公务员担保,咱能认识几个公务员,再说了,人家公务员凭啥为咱担保?”那时候,秦太国说起贷款的事就发愁,虽然后来的政策有一定放宽,但仍然要求“三户联保”,最高能贷款10万元,“贷款难”让他的“绿宝”甜瓜始终没有大发展。
 
  如今,他再也不会为贷款发愁了。延津农商银行经过评估,为他授信30万元,只要在这个额度内,通过手机银行APP,他可以直接在手机上贷款,款项瞬间到达。12月2日,秦太国没有去银行,通过手机贷款2万元,为育苗大棚更换了10个大功率采暖设备。“虽然是贷款,可跟用自己的钱一样,方便!”秦太国很满意。
 
  贷款容易,还款同样容易。同样是在手机上操作,只要银行卡里有钱,可以随时还款,用一天贷款出一天利息。“没钱随时贷,有钱随时还”,这是他现在对银行贷款工作最大的感触。
 
  党支部成为银行和农户互信的“桥梁”
 
  延津农商银行为啥这么受农民拥护呢?
 
  其实,这种改变只有1年多时间。此前,作为一家面向农村的银行,延津农商银行同样遭遇农民“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矛盾,支农力度不大,自身发展也很缓慢。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在学习借鉴浙江经验的基础上,在省农信社、市农信办“党建+金融”思路指导下,延津农商银行从改变自己入手,引入党建力量,构建三级体系(延津农商银行党委与各乡镇党委、各支行党支部与各村党支部、各支行党小组与各村支部党小组),让信用评定成为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这一点上,南秦庄村党支部书记秦天周有深刻感受。以前,信贷员来村里做贷款业务,是银行自己的事情,与村里没有任何关系。如今,按照“党建+金融”要求,村里的党员、村“两委”成员积极参与信贷员对农户的信用评定,这样就保证了信贷员和农户的双方互信,既有利于工作开展,也确保有关信息真实可靠。
 
  秦太国向银行提供了营业执照、塑料大棚、两辆汽车、两套房子、户口簿等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得到村内党员的证实,信贷员带着手续上门服务,为他授信30万元。秦天周说,村民信任村党支部,信贷员信任村党支部,村党支部成为双方互信的“桥梁”。
 
  作为信用评定的第一个试点村,南秦庄村259户都被评为信用户,授信率达到100%,普通农户最高有10万元额度,普通商户最高能有30万元额度。其中,20户贫困户贷款达到100万元,有力推动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村集体经济组织担保贷款让多方受益
 
  秦全利是南秦庄村的粮食收购大户,短时间内需要300万元资金,可是他的授信额度只有50万元,怎么办?以前,他需要多找几家银行分别贷款,再加上熟人借款和自己的存款,才能正常运营,耽误时间不说,还会遇到各种麻烦。
 
  延津农商银行来村里评定信用户,虽然自己的授信达到50万元,可是距离所需资金300万元还差一大截。这时候,村集体经济组织出面担保,秦全利顺利贷款140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啥要为秦全利担保呢?原来,“党建+金融”模式改变了过去银行办业务“单打独斗”的形式,转向基层党组织和银行联合实施,增强了群众的信任感。
 
  秦全利收到140万元贷款后,由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共同对贷款的使用进行监督,保证专款专用,并督促他及时还款。“你看,他的粮仓就在村委会对面,他啥时候买粮食、卖粮食,村干部都看得很清楚,粮食卖出去就督促他及时还款。”村党支部书记秦天周说,由于都是本村村民,对于借款人的信誉、还款能力都了解,才会为他担保。
 
  当然,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付出也有回报,秦全利需要把140万元贷款所产生纯利润的20%交给村集体经济组织。
 
  这是一个三方受益的共建方案:贷款人及时得到大额贷款,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收入,延津农商银行放款有保障。最关键的一点是,如果没有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介入和担保,银行大额贷款不会轻易发放。
 
  村党支部书记成为致富带头人
 
  12月25日,丰庄镇李皮寨村党支部书记黄玉玲与村委会主任任秀刚在指挥工人搭建10个塑料大棚,建好后将全部租给村里的脱贫户种植甜瓜。
 
  “建这10个大棚共需要50万元,我从延津农商银行贷了30万元,村主任贷了20万元,这是县里的致富项目,贷款很方便。我们村干部就要做群众致富的带头人。”黄玉玲说,建好大棚后,县委组织部将奖励村里50万元,可以及时归还银行贷款,大棚则成为村集体的财产,租金收入成为村集体收入。
 
  黄玉玲的信心来源于自己的经历。去年,她和村主任共同从延津农商银行贷款建了10个大棚种甜瓜,甜瓜不愁销路,3个月就还清了银行贷款。
 
  村委会主任任秀刚告诉记者,他们这样做,首先是想给村民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再者,也是想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延津县“党建+金融”模式不仅提高了村“两委”干部的致富能力,还充分调动了农村创业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能人、复员退伍军人、大学生的致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利用延津农商银行的便利贷款,各展奇才,带动群众创业致富。
 
  “党建+金融”使延津农商银行“送金融活水,浇产业良田,助乡村振兴”的理念得以高效实施,目前已累计支持21572户农户、3104户商户、132家企业、304个农业合作社发展,全县新上致富项目531个,带动20多个现代化农业基地发展壮大,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