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改荣
当新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的喜讯传到牧野,全市人民无不欢欣鼓舞。
巍巍太行山,滔滔黄河水。我们共同见证:双拥之花一直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扎根生长、薪火传承,作为驻军大市、兵员大市,新乡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更有“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深厚情怀与“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坚定信念。
进入新时代,我市始终坚持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作为发展地方生产力、提高部队战斗力、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扎实推进军地双方良性互动、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接续谱写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时代新篇。
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拥军热潮
把最可爱的人挂在心上,动真情、办实事,是新乡人民矢志不渝的坚持。
每年的建军节,全国人大代表买世蕊,都会走进位于新乡市荣校路的河南省荣军休养院,看望在这里休养的老荣军。40年爱军拥军,她帮扶了100多位老红军、老荣军、革命伤残军人和困难退伍军人。
一个人如此,一座城更是如此。
作为驻军大市、兵员大市,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市委每年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涉军事宜,支持驻新部队建设。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均建立完善了双拥机构,常设双拥办公室,落实人员、场地、经费保障,强化对双拥工作的组织协调与服务,形成了双拥工作“上下一条线、纵横连成片、各级有人抓、事事有人干”的工作格局。
“打仗需要什么,支前就保障什么;部队最缺什么,支前就准备什么。”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驻新部队官兵的身心健康,全力保障防疫物资,倾心解除后顾之忧,科学组织、多方筹集调配防疫物资,向驻新部队、武警官兵紧急支援口罩、防护服等10万余个(套)。积极响
应全国双拥办号召,向战斗一线的武汉火神山、雷神山等医院捐赠价值320万元的抗疫物资。
走在新乡街头,“军人优先窗口”“退役军人免费”,让人备感温暖。橄榄绿早已嵌入人们的记忆深处。
“双拥工作需要当地政府的自觉与担当,更要有一种制度。”市退伍军人事务管理局负责人说,这些年,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征兵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双拥在基层”活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的意见》《新乡市拥军优属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文件,为双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使我市双拥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序高效。
据统计,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支持部队建设经费2.1亿元。市电力系统对部队用电业务实行优先接受、优先安排、优先办理、优先保障、优惠费用的“五优”原则,每年至少投资40万元,解决部队训练、生活用电问题。市军粮供应站为部队储备战备粮油,24小时全天候服务,义务送货。
拥军优属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在点滴行动中军民鱼水情深,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要切实解决维护广大官兵和军属的切身利益。
因为军队改革,新乡军人子女面临转学入学问题,市委、市政府拿出特殊措施,主动对接协调,切实为部队官兵拓宽“后路”、巩固“后院”、扶持“后代”。 2015年以来,549名军人子女就近或自主选择到师资优秀的重点小学、中学就读,108名军人子女享受到中考加分照顾,确保符合条件的一人不漏。
“我市在安置退役士兵中从不打折扣,每年对接收的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全部安排到位。”市双拥办负责人告诉记者,4年多来,全市共接收军转干部612名,全部安排到行政事业单位,除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外,接收随军家属175名。
退役军人在哪里,服务触角就延伸到哪里。目前,我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已全部按照“五有”(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有保障)标准落实到位,实现了市、县、乡、村全覆盖,共有四级服务中心(站)3920个,在各级县乡中心(站点)开展优抚对象权益维护的工作人员共549人。
新乡双拥工作不仅传承传统,而且一直在坚持创新发展。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首家就业创业示范基地,每年组织2次春秋季退役军人就业专场招聘会,在去年秋季专场招聘会上,60余家知名企业提供1100多个岗位,200余名退役军人现场达成就业意向。
与此同时,各地各部门下大力解决涉及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稳步推进部分退役士兵社会保险补缴工作,是全省首家缴费的地市,实现了全省保险缴费工作零突破。
——民政系统创新双拥优抚“三访三网三送”建设,扎实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帮扶”活动,共投入资金757.46万元,建成县(区)级双拥优抚服务中心15个,乡(镇)级双拥优抚服务站135个,村级双拥优抚服务站2607个,选聘优抚对象联络员、协管员2218名。
——全面开展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信息采集工作,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已为18万户家庭悬挂了光荣牌。
——2015年以来,对6524户困难优抚对象和现役军人家庭进行了救助,发放慰问(品)救助金739.36万元,为171名优抚对象提供了公益性岗位,解决了2533名困难优抚对象的“三难”问题。
一连串闪亮的足迹告诉我们,全社会崇尚英烈、维护军人职业尊崇的浓浓氛围和点滴行动,将不断汇聚成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的如磐伟力。
在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用一次次“逆行”书写最美答卷
无论炮火硝烟还是洪水蔓延,无论脱贫攻坚还是疫魔肆虐,危难时刻、危急关头,总有人民子弟兵冲锋在前的身影。
今年5月,卫辉市太公镇韩窑村完成整村搬迁,全村79户229人(含贫困户43户135人)已全部乔迁新居。
“没有人民子弟兵的帮助,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发自内心的感谢他们。”搬迁的村民在谈到部队对接帮扶时,无不充满感激之情。
在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中,驻新部队肩负使命担当,助力当地百姓致富脱贫奔小康。
新乡军分区先后与13个贫困村签订帮扶协议,结对资助58名贫困学生,并持续帮建封丘姚务村“八一希望小学”。32145部队筹资70余万元修建辉县市拍石头乡松贡水村道路,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难题。32150部队投入30余万元为新乡县西马头王村援建2个蔬菜大棚,帮助村民创益增收。驻新某部开展“十百千工程”,累计投入248.2万元对口帮扶获嘉县徐营镇西浮庄村整体脱贫,为徐营镇中学完善设施、助学兴教……
犹记得,2016年那场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新乡全城,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出动万余名官兵、车辆千余台次、直升机1架次,全力支援地方抗洪救灾,转移受灾群众,加固堤坝2万余米,清理土石方近2万立方米,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一道道“钢铁长城”……
子弟兵把驻地当家乡,视人民利益为最高。近年来,驻新部队牢记宗旨本色,在完成好军事任务的同时,支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协助地方做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在人民需要的时候,用一次次“最美逆行”书写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答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的新乡双拥工作在新的征程上,必将以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