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荣霞
眼下虽然是天寒地冻,但在原阳县太平镇草制品有限公司的草编车间里却是热火朝天。只见工人把稻草送进草编机中,随着机器的转动编成一条条草绳,废弃的稻草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草”。凭借一双巧手,附近村民走向了致富的道路。
农闲时,附近村民便到公司加工草绳,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可以把自家的稻草卖给公司。贫困人员张石柱把自家6亩地的稻草卖给了公司。因身有残疾,无法外出打工,他和老伴凭着自己辛勤的双手,在公司干起了草绳加工,再加上各种扶贫政策的帮扶,张石柱脱了贫,生活愈来愈好。张石柱说:“像我这样的身体状况,外出打工没人用。在这里一天能打10多捆绳,一天能挣100元左右,一个月下来可收入3000元。”
原阳县太平镇草制品有限公司已有十多年的草制品加工历史,实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成功实现了变废为宝。加工草绳不但解决了秸秆焚烧污染空气的问题,而且让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的村民,不出家门就能实现就业,增加家庭收入。截至目前,在该公司就业的贫困人员全部稳定脱贫。今后,该公司草编产业将向绿色、环保低碳的草编工艺迈进,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参与进来,帮助贫困家庭实现增收目标,确保脱贫不返贫。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