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故乡的瓦归来 ——读《九片之瓦》有感

2020-12-14 10:56:15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一滴水滑过布满青苔的瓦片,滴落到手中的书卷上,我伫立在屋檐下的木门旁,一行行奔走在记忆中的文字将时间的罅隙填满。此时瓦片安详,我仿佛看到了那张淳朴、慈祥如老者的脸,在纵横交错的纹路里,我读出了《九片之瓦》另一密码。
 
  童年的趣事在作家的笔下遍地开花,其中一株“瓦草花”自由地开在我童年的扉页里。在高空之上,瓦把草当做贪玩的孩子,瓦容忍了草的捣蛋与破坏。不知哪天的风吹来了种子,抑或是鸟儿的羽毛把种子抖落了下来。一场无名的雨浇灌着干瘪的种子,很快就出落成筷子般高的小宝塔。我曾无数次认为老屋的屋顶上生长着一株“仙草”,吃下去可以长生不老,摘下来可以变成世间独一无二的兵器,那种英雄主义的幼稚与天真,或许只有屋顶的那些黑瓦片知晓,或许它们在我爬到房顶匆忙寻找“仙草”时,心里已经在咯咯地笑了。
 
  “初冬的红瓦煞是好看,红瓦饮过乡村的醪酒,一方方红着脸。落上暖雪,噗的一声,炽化了。”那饮醉的红瓦像极了贪杯的父亲,小酌微醺,面色微酡,在白雪皑皑的寒冬,他用一壶烈酒驱寒。生活的重担在父亲的酒杯中化为一腔憨厚。瓦是上好的黏性土,经过加工和火烧,瓦在烈火中得以永生,在烈火煅烧中,一颗泥土之心变得钢硬,瓦被搬上屋顶,为人挡风遮雨。父亲就是那一片瓦,遮挡住家的风风雨雨。我不忍心唤醒流淌在他血液中的酒精,听片刻父亲的鼾声是幸福的。我也想成为那片瓦,取代父亲高高在上的地位,守护家里的一方安宁。
 
  从泥土到瓦片的嬗变,需要水与火的交融与考验。也正是这种考验,让那些形似鱼儿的鳞片书写出岁月峥嵘的诗章。瓦与木头相敬如宾,保持泥土与大树相亲相爱的传统。瓦片就像村庄的乡亲,嘘寒问暖的团结意识让这些泥土里的精灵在乡间世代相传。人性温暖的传递在四季轮回中更迭,他们用集体的温度温暖着村庄。瓦片老去了,覆盖在瓦片底下的乡村,却越活越年轻了。英姿飒爽的乡村,最懂得感恩,乡村的瓦片,从岁月深处又活了过来,顽强的生命里,融会的是文化的血脉、是乡土的基因,是朴素如泥土般永远也无法解开的民族情结。
 
  乡村巨变使我不得不在旧照片中寻找扎根在脑海中的瓦片,我离家越远,越觉得故乡的模样是陌生的。正如书里提到的:“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的‘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曾几何时,我使尽全身的力气冲破村庄的篱笆,我想要逃离这片黑蓝瓦组成的天空,当我离开后,我侥幸地笑了。后来,我发现我的骨髓里根植着大大的“乡土”二字,我急切想回到最初的起点。然而现代建筑材料的主力军——钢筋水泥霸占着乡村的大街小巷。我仍会情不自禁想念乡村的瓦屋,也许只有那才是我的根,才是灵魂的终极归宿。
 
  当瓦片残落,坍圮的泥墙再也无法支撑起属于你的四方天空时,你的故乡又在何方?读到书中这句话:“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睡吧,孩子,这叫归乡。’”我顿时觉得很温暖,不知多久,我会成为一名故乡客,故乡的土地的上空没有瓦片的遮蔽,我又会是谁的儿子,我害怕、恐惧。长长的岁月,悄无声息地把青蓝的瓦变成了沧桑的黧黑色。我心中的温暖和依靠在岁月中变得飘摇,故乡的路正在我心中的地图里消退。瓦在屋檐上静默着,泪水敲击着它结实的心跳声。我知道是瓦飞翔在水中,瓦的泥土之心已经走得很远。
 
  《九片之瓦》中的瓦片就像一件廉价而实用的蓑衣,为我遮挡风雨,任凭肃杀的寒流凌迟,不攀比不依附更不屈就;如佩戴在红墙上的头钗,浸润在江南小桥流水的水墨画里,在欸乃声中呼吸,没有丝毫浮躁的痕迹;又像匍匐在男人怀中的新娘,日日更新阳光和风雨的姿势;更像一枝幽兰,在灵魂里盛开,弥漫一种永恒的圣洁。
 
  抬头望天,浩瀚无垠的天幕如一张硕大无比的瓦片将我覆盖。从书中走出来,那一片片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述说着亘古不变,述说着地老天荒。辽阔的中原大地,作者笔下的九片瓦像是一盏盏明灯点亮我回归故乡的通衢,我在不断的遗忘中捡拾那些难忘的碎片,在一行行充满乡情的文字中找寻远去的故乡。年华似水,汲汲奔走。在平凡的日子里,我将循着故乡的瓦片归来。(遆广凯)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