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胡殿芳
12月5日是我市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第一天,恰逢周六,很多在家休息的上班族还未切身感受到限行带来的不便,但不管是本报公众号留言平台,还是微信朋友圈、微信群,针对限行的议论热闹非凡,有反对的,也有支持的。但不管怎样,限行已猝不及防地在今年最后一个月闯入我们的生活。
网友老歌:孩子艺考第一天就遇到了限行,不能开车了
网友老歌的这个留言下面跟评的比较多,想必都是有考生的家长。的确,限行突然而至,给赶考的家长和孩子带来了诸多不便,不过延津县的龚女士的一贯作风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问题解决就是了”。顾不得抱怨,她立即在家长群发起拼车动员,很快就得到回应,不仅龚女士和女儿顺利拼到了车,其他家长也纷纷“结对儿”。之前群里还发愁抱怨声不断,经龚女士这么一动员,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群里也很快安静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龚女士母女和另一对母子就从延津县出发,按时赶到了市区考场。在龚女士看来,单双号限行又不是第一次,一定有它的道理,如果没作用政府肯定不会继续实施。她说:“那么多专业人员研究决定的一定没错,执行就是了。”
网友海燕:这样好,强迫自己步行锻炼身体虽然这条留言下面没有跟评,但记者随机采访中发现,有这种想法的群众不在少数。家住紫郡的邓先生工作很忙,但步入中年不断发胖的身形让他早就萌生了锻炼的想法,可就是一拖再拖。得知限行消息,他决定从周一开始步行上班,他说:“家距离单位3公里,早出门半小时就行了,一举两得。”
与邓先生不同的是,同小区的秦女士每天早晨都在附近的赵定河边快走两圈。限行启动后,她决定把锻炼改在上班路上。关于网友“汽车、油品都合格,为什么还要限行”的疑问,秦女士有自己的看法:“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冬季气象条件不利时就好比一个气球,继续充气肯定会爆裂。汽车尾气虽然不是最大的污染源,但关键时刻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你说该不该限行?”
网友WP:那么多水泥厂造纸厂怎么不去管
这种疑问不管在生活中还是网络上,都会常常出现。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
据介绍,多年前,我市聚集着众多大小水泥厂、造纸厂等工艺落后污染却很大的小企业,经过多年治理,包括小水泥厂、小造纸厂在内的“十五小”企业早就被关停取缔,剩下的大企业经过升级改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尽管如此,治理的脚步并未停止。明年我市将全面淘汰燃煤热风炉,基本淘汰热电联产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加热、烘干炉(窑),依法全面淘汰砖瓦轮窑、化肥行业固定床间歇式煤气发生炉、炉膛直径3米以下燃料类煤气发生炉等落后产能。
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每个领域都在经历脱胎换骨般的“阵痛”。了解得越深入,才会知道治理有多艰难,才会懂得每个小小的“我”作用有多大。
网友江洁:限行第一天,NO下降10%
不用说,这个留言一定是环保专业人员发表的。果然,他就是市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专家郭江洁。
电话中,他第一句话就是:“你知道NO下降10%意味着什么吗?”他的语气中有兴奋也有焦急,他说,NO在高湿静稳天气极易转化为PM2.5,严重影响环境空气质量,对老人小孩,尤其是呼吸道疾病患者有很大伤害。而机动车尾气恰恰是NO的重要来源之一,限行第一天NO就下降10%,说明限行发挥作用了,这是每一位遵守限行规定群众的功劳。
在市交通管理支队交警指挥中心,值班的孙警官始终盯着大屏幕。他告诉记者:“限行第一天的车辆密度降低明显,几乎所有路口一个灯都可以顺利通过,汽车怠速时间短,尾气排放量明显降低。”
面对限行,有人说不自由,有人说自由。不管怎样,环境是大家的,需要大家共同来保护。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