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翟京元
巍峨太行,雄壮黄河,给了这片土地惊艳于世界的诸多禀赋。
盛夏的早晨,当天南海北的越野爱好者体验太行之巅的自驾乐趣时,封丘黄河湿地的震旦雅雀正被来自世界摄影家的镜头守候;初冬的中午,《地理中国》正在讲述南太行白陉古道的历史传说时,连点成线的红色旅游正在唱响时代新故事。
统计显示,2019年,我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891.6万人次,较2016年年均增长13.6%;实现旅游总收入364.8亿元,较2016年年均增长16.3%;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2.5%,较2016年提高1.9个百分点,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今年文化旅游正在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机遇期。在11月份举行的全市文化旅游大会上,“凝聚共识,抢抓机遇”已经成为“十四五”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历史使命。
我们在自豪于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应看到不足,比如缺少国际视野,比如产业形态单一和链条不长,比如文旅融合不够,等等。拿今年“十一”假期来说,我市的南太行八里沟景区旅游收入,与相邻的焦作云台山就有数倍差距。采访中,有观察者指出,我市景区与景区之间,县域与县域之间,还缺少紧密串联和整体包装,这也对全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带来影响。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如何做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扩大城市影响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我市正在高标准规划,找准定位,突出特色,问计于民,加快构建“一山两河三城四镇”的发展格局。
挖掘黄河精神和时代价值,建设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实施陈桥古镇、青龙湖景区、融创文旅城等十大重点文旅项目,打造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独特标识的地标体系。
利用千年运河文化积淀,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实施百泉、比干庙、牧野湖等十个重大文旅项目,重现运河文化和美丽乡愁,将新乡大运河打造成为璀璨的文化带、绿色的生态带、缤纷的旅游带。
建设特色旅游休闲小镇,则是打造自然与人文深度交融的陈桥古镇、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原武古镇、恢复再现百年盛景的百泉古镇,以及红色旅游的唐庄小镇。
文旅业的发展基础是硬件,交通条件不好,旅途就会变成“囧途”。“十四五”要构建郑新高效互联网络,加快推进郑济高铁以及新晋高速、鹤辉高速、沿太行高速建设;谋划建设新焦城际、郑新南轨道交通、辉县市铁路专用线,畅通南太行旅游通道,以及沿黄生态通道,构建市域旅游大环线的旅游交通格局。
硬件好了,文旅还需要软实力,“十四五”更要注重“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与农业的融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一批近郊乡村游憩地、农耕文化体验地、康养旅游目的地、景区周边游客承接地;促进文化旅游与工业的融合,发挥我市老工业基地的优势,打造一批工业旅游精品;促进文化旅游与体育的融合,通过发展运动体验、赛事观赏、户外运动等体育旅游项目,实现体育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与红色资源的融合,依托新乡抗战文化历史遗迹、众多先进英模群体奋斗事迹,打造全国有影响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经典景区和研学基地;促进文化旅游与科技的融合,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应用,发展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等。
据介绍,到2025年,我市将建设成全国知名的太行山康养度假胜地、当代中国先进群体精神传承高地、中部地区入境游客重要旅游目的地,培育形成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两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及一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目标,全市文旅产业增加值和旅游总收入,实现年均增速15%以上。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