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海玲
天色阴沉,细雨蒙蒙,相比暖阳高照,这样的景象更加助长了冬日的寒冷。
然而,在获嘉县史庄镇高庙村一户农家院里,却升腾起一股股暖意。71岁的胡太清大娘,拿着政府发的第一笔低保金,眼里虽然含着泪花,嘴角却扬起了笑意。
11月23日下午,当史庄镇纪委书记兼高庙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马小利再次来到胡大娘家时,两脚还没完全进屋,就感受到了她的高兴劲儿。
“俺正说着你呢,俺第四季度的低保金发了,要不是你为俺办理了身份证,俺还是个没名没份的人,啥也办不成呀!”行动不便的胡大娘从床上坐起来,拉着马小利的手激动地说。
这背后,是一张身份证,跨越两地千里,历时两年,只为完成一名老人30年心愿的故事。
71岁的胡大娘老家在重庆市梁平区龙胜乡新口村,她在获嘉县史庄镇高庙村生活了近30年。
30年前,胡大娘跟随老伴到高庙村生活,由于各种原因,她没有户口簿、没有身份证,“不知道从哪儿跑来的女人……”街坊的风言风语让她受尽白眼和委屈。虽然她和老伴一直在高庙村生活至今,但由于没有当地户簿,所以一直无法办理身份证。
“为胡大娘办个身份证,听起来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但是中间太曲折了,我们为这个事努力了两年!”谈起胡大娘的事情,马小利感慨万分。
“小马呀,拿到身份证是俺多年的心愿,你可得帮帮俺呀,可不能等俺闭上眼的时候也办不成呀!”胡大娘的身份证是她多年的一块“心病”。2018年,胡大娘和老伴叶金双被识别为贫困户后,由于她在获嘉县没有户籍、没有身份证导致合作医疗等手续无法办理。
当马小利了解到胡大娘老家在重庆时,就主动和重庆当地派出所联系。但是胡大娘原来老家的人已联系不到,而她又因为离开老家时间久远,要想取得二代新身份证,必须本人到场。
“后来我就想开车拉着她去重庆办理,但是她多种疾病缠身,行动不便,无法长途出行,这个办法又不行!最后没有办法,只好通过重庆当地派出所查到她在重庆的身份证号,暂时就是用这个身份证号为胡大娘办理了一系列贫困户建档立卡档案手续!”没有替胡大娘办理出来身份证,马小利遗憾之余,也更加坚定了把群众的揪心事办到底的决心,“不管再难,我都要把胡大娘的身份证给办下来!”
就这样,给胡大娘办身份证也成了马小利的一块“心病”。
今年4月份,马小利再次和重庆当地派出所联系,经过他多方协调沟通,重庆当地终于为胡大娘开辟了“绿色通道”办理身份证。他又积极协调史庄派出所上门为胡大娘进行身份证照片拍摄、指纹录入并传输给重庆当地派出所,远程为胡大娘办理了二代身份证。
当马小利将从1175公里外重庆寄来的身份证送到胡大娘面前时,卧床多年、行动不便的她大声地哭了出来,多年的委屈终于得以释放:“这是俺30年来的心愿呀,俺再也不是一个不明不白的人了,感谢政府呀!”
之后,马小利按照政策要求,拿着胡大娘的身份证为她申请办理了最低社会保障。在2020年的冬天,胡大娘领到了她的第一笔低保金,并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的温暖!
“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要真正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马小利的一席话,正是我市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广大共产党员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