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记“牧野英才”行动计划高层次人才吴军

2020-11-06 16:06:27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本报记者刘军旗
 
  科研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未知,伴随着失败。然而,打开吴军的科研字典,没有“不可能”这样的字眼。
 
  两年前,卫华集团的总工程师吴军,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立项研发新型电葫芦。
 
  要知道,当时的电葫芦传统落后,沿用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技术,既耗能,质量也不稳定。更关键的是,核心技术被国外把持。
 
  “核心的东西,买不来、讨不来。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卡住了我们的脖子。”立项当初,有人犹豫不决,有人觉得不可能打破现状,搞多年机械设计的吴军却比谁都清醒,比谁都坚定。
 
  天气越来越炎热,从设计到生产,大家伙儿在吴军的带领下,热情十分高涨。他们先从市场上采购十几台产品,然后进行破坏性拆解,逐个逐项研究现有的东西。“电葫芦是起重机运营的关键部件,不把电机原理搞清楚,就谈不上创新。”吴军告诉大家。
 
  第一次做10T电葫芦电机,谁也没有经验。17名技术人员日夜攻关,到试验的时候,17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试验台,看电压稳定不稳定,是否发热,每一颗心都悬着。
 
  第一项符合标准。但接下来的第二项,出现了问题,噪声异常,温声异常。这个时候,最不能泄气的就是吴军。随即,他集中所有人员,重新试验,机器24小时不停,人员自然不能歇。
 
  经过连续1800个小时的试验,最终搞定了电机。但是能做出第一台,并不意味着永远成功。吴军说,第二台、第三台乃至以后的大批量生产,只有保障安全性、一致性,才算真正成功。就这样,不停地试验,不断地试错……
 
2019年国庆节,新品发布,吴军介绍着,兴奋着。因为卫华人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够独立自主制造电机了,因为解决了制动器、减速器等1000多个指标的卡脖子技术,更因为打破了国际垄断,降低了三分之二的成本……
 
  这一刻距离立项,已经过去了400多天。寒来暑往,百人大会战,几多辛苦,多少失败,化为了难忘的记忆,融入了卫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
 
  几天前,新乡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定22人为“牧野英才”行动计划高层次人才,作为河南卫华重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军成为科技创新创业项目高层次人才。
 
  岁月无声流淌,屈指算来,吴军已在卫华打拼了18年。这18年里,从设计研发到企业管理,吴军付出了许多,收获了许多。
 
  那一摞摞奖状、一沓沓证书见证着这一切:

  ——2018年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荣誉称号;2019年被认定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重型机械专业第六和第七届评审组专家、全国起重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三届桥式和门式起重机分技术委员会委员。
 
  ——承担、参与国家863科技计划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4项,国家火炬计划2项,河南省企业科研项目85项;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技奖3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3项,新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荣获河南省科技成果奖30余项。研发的产品经河南省科技厅鉴定为国际先进1项,国内领先12项……
 
  这18年,他见证了卫华的成长、蝶变、图强,更感悟到卫华创始人韩宪保以及现在掌门人的务实、大气和诚信。
 
  2002年,已在郑州工作7年的吴军,被卫华“相中”,来到了长垣。那时,仅在长垣,比卫华强的企业至少有5家,为何卫华后来居上,就做到了行业前3名呢?
 
  吴军认为,一则重视人才。“英雄不问出处”,天南海北尽纳其中,选贤用能毫不含糊;二则重视技术。市场不讲感情,技术岗位的人才待遇总是比较丰厚;三则重视信用。只要与客户签订了协议,再贵的原材料也必须从正规渠道采购,从来没有改变;四则重视廉洁。吴军现在负责采购,每年经手几十亿元采购费用,每一笔都守得住底线,不可逾越红线。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