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军旗
直到17年后的今天,龙宏欣对当初的决定,依然不悔。
那是2003年的春天,即将组建卫华集团公司的韩宪保,将眼光放至全国,开始大规模延揽高管贤士。
彼时,龙宏欣已是武汉市一家国企的法人代表,属正处级领导干部。“我是技术出身,还想在制造业领域有一定作为、大展身手。”正是这一朴素的初心,龙宏欣于当年秋天跨过长江,来到了黄河之滨长垣。
龙宏欣初到长垣时,“卫华”的大本营还蜗居在魏庄镇,新厂正加速建设。做起重机设计的人员不过20来人,没有专利概念,75吨以上的起重机还不能自主设计和生产,“当时卫华一年产值也就1亿多元,更厉害的企业不在少数”。
“我热爱设计工作,我要亲自参与设计!”面对创始人韩宪保恳切而热情的目光,龙宏欣主动提出要到一线去,先做3个月的设计工作再说。
术有专攻,业有所长。龙宏欣驰骋
在各类起重机设计领域,引进和培养了200多名专业设计人员,此等人才财富推着卫华一年一大变,晋级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绿色工厂。
从几吨到上千吨,起重机这个庞然大物既要标准化、安全质量可控,又要轻量化、智能化,这似乎是一对矛盾。总投资30亿元的卫华智能起重装备产业园,告诉世界这不再是梦想。从绘蓝图,到见效达产,擅长设计的龙宏欣没少费心血,他一手推进了设计理念、设计方向、设计方法的重塑与再造,赋予产品全新化、数字化结构变革。
每一个到访卫华集团总部的人们,都会为一侧高大整洁智能的立体化智能停车系统而震撼。这也是龙宏欣主抓的力作。2006年谋划立项,2007年8月出样机,一年后正式进入市场,龙宏欣带领团队夜以继日,不懈攻关,破解了城市和单位停车难,也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条。
2010年~2017年这7年,是龙宏欣难以忘怀的时光。曾经,卫华集团旗下一子公司受多种因素影响,有亏损之险,龙宏欣走马上任、大刀阔斧,提出产品创造价值的理念,大力实施“四个一”产品战略,即研发一代、试验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就这样铆着劲儿坚持了两三年,彻底改变了产品落后面貌,业绩翻了身。
世界正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加速演进,“卫华”如何融入新发展格局?从力推“卫华股份”主板上市,坚定进入资本市场,到高标准建设卫华智能起重装备产业园,完成搬迁,再到稳步提高卫华产品在港机和国际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作为河南卫华重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龙宏欣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繁重的管理、科研工作之外,龙宏欣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些企业过去好好的,为什么一蹶不振,甚至垮掉了?多年躬身实践,又读了管理学博士的龙宏欣这样总结,一是战略出了问题,形势好时日子还能过得去,但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加,就抗不住风险,也就难以可持续发展;二是偏离了主业,看见快钱就要往兜里装,生产车子的注定干不过卖房子的;三是不重视科技人才,高素质蓝领工人、高层次人才才是一个企业真正的财富,谁忽视这一点儿,或者假装重视,都难以在白热化的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
从国企到民企,从普通设计员,到企业高管,再到全国机械工业杰出质量人、全国重型机械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龙宏欣带领团队用青春智慧书写了属于“卫华”更属于中原的制造业答卷。“个人的理想、梦想和抱负,一旦与有活力有追求的企业乃至伟大的时代同频共振,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而快乐的事情。”这是龙宏欣的感悟。
然而,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龙宏欣之答”值得更多人深思。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