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改荣
60岁的郭月才根本不会想到,干了一辈子农活儿,他与土地之间有一天会变成“托管”与“被托管”的关系。身为延津县潭龙街道郭庄村党支部书记,他的抉择将改变全村800多口人的命运。
2019年,一场强劲的改革之风吹进牧野大地万千村庄——以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农村五项重点改革全面铺开。
郭庄村紧邻延津县城,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个典型的农业村。“全村2000多亩地该怎么办,以后谁来种?”“乡村振兴的路在何方?”一连串问号浮现在老郭的脑海里。
“老郭,你们村地多人少,不行就全托管了吧?”潭龙街道领导试探地问。
老郭深知,要是一年两季都托管,村里是有基础的。早在2018年,郭庄村借助延津县打造优质强筋小麦基地的机遇,采用“合作社+农户+公司”的模式,对全村2200亩地进行夏粮托管,俗称“半托管”。从种子到收割全部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农户只需要每斤小麦上交村集体3分钱服务费。
回忆起当时发动大家进行“托管”的情景,现在的老郭还有点激动。当时,多数农户都比较理解和支持,少数十几户对此不理解甚至持反对意见,村“两委”干部对十几户农户耐心细致地逐一做思想工作、讲道理,可是到最后,仍有一户农户坚持种植半亩其他品种的小麦。为保证小麦品种纯度,村“两委”干部差点把鞋底都磨破了,他才把半亩小麦改种成优质强筋小麦。
“当然,前提是亩产不低于大家多年来的平均数——1300斤,低于这个数,公司对农户进行补偿。”老郭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托管后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村民还可在外安心务工。收割后,还能以每斤比市场价高3毛钱的价格卖给合作社。
这两年,郭庄村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人。老郭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常年在外打工,每到农忙,儿子儿媳都不愿回来,一是怕累,二是耽误工作。其实,村里像他家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年龄大的种不动,年轻人不愿种。
今年秋收,借助全市承包地改革的东风,老郭当即决定在全村推行“全托管”模式。在他的带领下,村里集中200亩地进行试验,一亩地一年800元管理费,保底小麦亩产不低于1300斤、玉米不低于1400斤。得知家里的地都托管了,老郭的两个儿子高兴地给他点“赞”。
真正解放农村劳动力,让他们不为土地所牵绊,有充足的时间在外务工,托管是很好的途径,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在老郭眼里,站在新时代的风口浪尖,村干部就应该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村里明年会在试点基础上扩大全托管规模。
老郭告诉记者,村里正以实施天然文岩渠综合整治项目为契机,依托县水系规划,打造200亩高效林果基地和50亩油菜基地,壮大集体经济。
记者手记
截止到今天,本报“农村五项重点改革看村庄”系列报道走到尾声。我们先后赴全市5个县(市)、区的16个村庄进行采访,触摸到改革迸发出的磅礴力量,倾听到乡亲发展致富的真切心声,感受到深化改革带来的喜人变化,体会到乡村干部在干事创业中迸发的勇气、担当与谋略……
正是这场伟大的农村改革,为全市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发展释放了新活力、注入了新动能,开启了全市农村产业发展波澜壮阔的新征程。
我想,那一幅幅正在升腾的蓬勃图景,就是你我家乡未来的模样。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