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高明乾教授
本报记者翟京元文/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天,我们认识的这名师者,不仅仅是学业上的老师,更是人生的导师,以及为学的典范,他就是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高明乾。
从1959年参加工作以来,高明乾已经在河南师范大学走过了近60年的春秋,他培育了无数学子,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谈及过往,已经耄耋之年的高教授仍然兴致勃勃。
追求学问,他相信实践出真知。那是1959年冬天,年轻的高明乾到大别山采集留鸟标本时,积雪没过了膝盖,他穿着单层解放鞋踏雪而行。有学生问他,这个过程苦不苦呢?他笑着说:“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柯察金相比,这怎么能算得上苦呢?”
上高中的时候,高明乾1个月的伙食费是7元,家里供应不起,他就去给别人家推磨,推几百圈才赚5角钱。在高明乾看来,经历了苦才知道珍惜甜,这样的经历更像是人生中的财富。
不仅能吃苦,他还喜欢冒险。那年,他和同事到南阳市桐柏县大河乡采集蝙蝠标本,采集的地点是一个废弃的银矿山洞。这个山洞说起来就让人害怕,因为这个山洞在解放前曾是一个土匪窝,幽暗的山洞里,手电筒的光就像烟头一样微弱,里面忽窄忽宽、崎岖不平,时不时还会踩到成堆的骨头。越往里面走越阴森,成群的蝙蝠倒挂在石壁上,让人不寒而栗。然而,比冒险更有价值的,当然是完成采集工作的喜悦。
在调查工作中,需要去很多地方,此间,高明乾不仅收集了大量动物标本,还收集了各地的方言、民序良俗、人文轶事。退休之后,他便开始专心整理曾经积累的资料,主编了《诗经植物释诂》《诗经动物释诂》《植物古汉名图考》《植物古汉名图考续编》等书籍。2018年3月,历时10年、4册总计736万字的国家级重点古籍整理项目——《中华大典·生物学典·植物分典》终于完成,高明乾就是该著作的主要负责人。
其实还不止这些,退休后,高明乾还发表了20多篇论文,获得了8项科研成果奖,其中一项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奖。生命不止,笔耕不止,现在,由他主编的《河洛方言通释》也已完成,《诗经动植物集览》已进入校对阶段。
高明乾经常对学生说,编典是国家的一桩大事,科研是他的事业,他愿意用他的一生去守护、去奉献。
如今,高明乾仍在河南师范大学生科院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工作。经常,他一忙就是一上午,有时甚至忘了吃饭,下午也要雷打不动地工作3个小时。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高明乾教授就像一棵老梅树,虽然历经沧桑,但在严寒中开得更加艳丽。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