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书武通讯员李亚超闫葳
8月6日晚11时至8月7日凌晨,当人们正沉浸在甜美的梦乡时,一场短时的强降雨再次袭击牧野大地。对于市市政设施维护中心工作人员来说,这无疑是继8月4日大暴雨后的又一场“恶战”。
全员在岗严阵以待
8月6日下午3时,市市政设施维护中心就下达了全员必须在岗做好防汛工作的指令,300余名防汛队员严阵以待,所属泵站24小时不停机全力满负荷抽排水,确保腾空管网全力应对暴雨。
8月6日晚10时许,市市政设施维护中心院内灯火通明,人员整装待发,市区的大小33座泵站内也是灯火通明、机械轰鸣。
8月6日晚10时15分左右,开始下雨,10时42分,雨势逐渐变大。
8月6日晚10时53分,中心再一次下达指令:“各泵站加大抽水力度。”“请各抢险队员,带上应急灯,穿上防汛雨衣,及时到达分包防汛地点,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打开井盖排水,及时清理井篦垃圾,确保雨水排水顺畅。”
奔赴战场坚守阵地
面对来势汹汹的暴雨,市政工作人员逆向而行,100余名防汛队员火速赶赴市区多个易积水的低洼路段、桥梁下穿道路低洼处、地下通道等地,排涝除险。
对他们而言,此时此刻地势低洼的地段、积水严重的地方就是他们必须坚守的阵地。
大家到达目的地后,迅速将排水井打开。随着降雨量越来越大,路两边花坛中的落叶及杂物被雨水冲到路面上,导致部分路面排水受阻。抢险人员为尽快将路面排水井打开,站在水中弯着腰,用手一点一点地清理脏物,让雨水迅速排出。
除了要开井排水之外,所有防汛人员还要冒雨站在水中防止杂物及垃圾入井,更重要的是要站在排水井旁警示路人。凌晨气温降低,有近30名女同志同样冒着大雨站在水中坚守岗位,有的引导过往车辆安全行驶,有的帮助推动市民在水中熄火的车辆,有的将胳膊伸进污水中掀开井盖促进排水更畅,还有的用双手把堵在排水井口的垃圾清理干净……
站在新中大道与友谊路口的防汛队员牛娜告诉记者,这段管网属于排水末端,由于管网距离远,此处下水会稍慢点。她笑了笑说:“这种雨天值班已是家常便饭。”
8月7日凌晨5时,忙碌一整夜的市政人员,直到看着路面上的水完全退去,他们才悄悄地从各自的阵地撤离。
泵站不停机人员不停歇
8月6日晚11时25分,暴雨倾盆。由于提前24小时不停机抽排和及早做好了大量准备工作,绝大部分市区路段无积水无汛情,少数积水点位已有专人打开井盖排水及警戒值班值守。
8月6日晚10时至7日凌晨,暴雨丝毫没有给市政人员喘息的机会,防汛工作从下午到次日凌晨,市区大小33座泵站满负荷抽排,确保渍水尽快消退以应对暴雨。
抽排市区渍水的泵站是否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渍水能否尽快消退。8月7日凌晨1时30分,市市政设施维护中心党委又分别指派机关7名精兵强将增派至7座泵站加油助阵,市市政设施维护中心一名领导又带队分成6组,分别对市区的33座泵站开展不间断巡查督导。
记者随检查督导组一起分别检查了两个报告险情的泵站。谢来铭处长和检查督导组来到牧野湖泵站,发现冷却管温度过高。经分析研判,认定是冷却管中进杂质堵了,导致水流慢,在机缸的时间过长而发热。随后,派维修人员入泵房下层,拧开接口处,一番修理后,冷却管温度恢复正常。
7日凌晨3时30分,记者赶到位于劳动桥北的桥北泵站,一股刺鼻的气味迎面扑来。一夜没合眼的泵站北所所长聂爱民,手里拿着对讲机正在指挥工作,七八个身影正在冒着雨汗流浃背地抢挖从扒渣机扒上来的异物和垃圾。
还没靠近疏捞机操控房,刺鼻的气味已让人望而却步。只见塑料袋、死鱼、包装纸、树叶等在仅6平方米的操控房门前堆成了两米高的“垃圾山”。记者在旁边站了不足10分钟,就感觉有些受不了。而聂爱民说,他们在此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每半小时必须轮换一次,要不工作人员确实有些吃不消。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