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的力量

2020-08-06 12:06:47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本报记者 翟京元
 
  向善的力量再渺小,汇聚在一起总会蔚然成风。
 
  正是相信这句话,获嘉县冯庄镇冯庄村党总支书记冯晋豫卸下职务上的光环,从倡导一名义工做起,由一人到十几人,再发展到200多人,志愿精神不断汇聚,这个村子的人们从精神状态到经济发展,正在悄然发生着蜕变。
 
  冯晋豫有着浓厚的思乡情结,20世纪80年代,他走出了冯庄村,曾去日本留学,而后担任过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继而创办资产上亿元的公司。事业成功了,公司也吸纳了老家300多人就业,但是,他的心里总是有着遗憾,直到后来担任冯庄村党支部书记,他才明白,带领冯庄村乡亲一起富起来是初心所系。
 
  冯庄村有6200多口人,是获嘉县最大的村。2018年,冯晋豫刚刚上任时,村里人多矛盾多,群众并不因为你是大老板就听你的话。有着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冯晋豫知道,村子就像一个企业,只有风清气正才能创大业、干大事,他决定将深圳义工模式移植到村务治理工作中。
 
  原来,冯晋豫不仅是两家公司的大老板,还是其中一家公司所在地深圳市一名有着10年“工龄”的资深优秀义工。
 
  “义工不就是劳动不要钱,这能把村治理好?”冯晋豫刚要倡导成立“村民义工”队伍,就有村“两委”干部提出了疑问。还有人说,义工是有钱人的消遣,咱们老百姓连自己的生活都安顿不了,哪会有时间去学雷锋。
 
  冯晋豫并不辩解。他把每月的9日、19日、29日定为全村卫生大扫除活动日,到了活动日,他第一个拿起扫帚去街上打扫卫生。
 
  冯晋豫在少年练武时受过伤,手术后在腰里留了两颗钢钉,遇到阴雨天或长时间劳动,腰就隐隐作痛。一个身家上亿元的大老板都能去街上扫地,党员干部也就跟着加入劳动,慢慢也就形成了习惯。
 
  “冯书记离开大城市,回到村里发展事业,我修个门咋能要钱?”村民余得水是一名木匠,看到党员干部行动起来了,有手艺的他悄悄报了名,成为冯庄村“村民义工”第一人。以前修东补西,别人多多少少都要给点儿报酬,这次给村委会修房门,余得水无论如何也不收钱。
 
  70多岁的义工冯利民告诉妻子,自从做了义工,身体硬朗了,心情舒畅了,每顿饭都吃得很香。一人带动一人,一家带动一家,冯庄村的义工队伍不断壮大,人数达到了210人。
 
  义工人数多了,就需要进行规范管理,把志愿者力量发挥得更充分。于是,冯庄村不但成立了“义工之家”,还设立了义工基金会,制定了《义工服务章程》,实行规范化管理。
 
  按照居住区域,冯庄村党支部把全村210名义工分到4个片区,每个片区设有组长、副组长,负责统筹部署各项任务。除了村里例会,还把每月15日设为义工例会日,对所有义工按照积分多少进行考核,年底进行星级评定。
 
  热情调动起来后,在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萌发,更加拓宽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一个“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初步形成,他们在矛盾调解、环境治理、疫情防控、敬老爱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春季植树,全村义工集体出工,仅用2个小时就栽下500棵树;今年年初疫情阻击战刚刚打响,210名义工主动请缨,义无反顾地冲上防疫一线;义工冯小花开了家理发店,专门为老年人理发,价格仅收2元钱;义工冯合旺开了家温泉洗浴,本村70岁以上老人洗浴一律免费;义工队长身体不好,面对家人的责备,他“甘愿当个傻子”。
 
  人人向善,民风向善,一种根植于心的价值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家庭,并逐渐汇聚成淳化民风的正能量。
 
  两户村民因田地边界发生争执,义工获悉后主动前去调解,矛盾在萌芽状态就得到化解;几十名普通群众在冯晋豫政策感化下,摒弃封建迷信加入义工队伍;义工队伍走家串户倡导新风,村民纷纷响应殡葬改革等。走在冯庄村,处处有志愿服务,处处展现文明新风,冯庄村的志愿服务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名片。
 
  然而,冯晋豫并没有就此止步,他正在通过引进企业解决村民就业,扩大草编产业规模寻找经济增长点,通过产业兴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新农村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