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王国”致富带头兵

2020-08-02 08:34:43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本报记者胡殿芳
 
  刘德军和爱人开车到江苏宜兴订购紫砂花盆后,就马不停蹄一路奔波赶回家乡封丘县鲁岗镇前岗村,接待前来参观多肉植物大棚的外地考察团。
 
  800公里路途,刘德军一个人驾车。他顾不得疲惫,解答考察人员提出的各种问题,甚至答应全程指导种植,把自己的技术和盘托出。
 
  这就是刘德军,离开部队20年,身上依然闪耀着军人特有的豪爽与执着。他多次创业,干过养殖,搞过蔬菜大棚,一次比一次难,却一次比一次成功。如今,他的豫封多肉植物种植有限公司不仅成为华北地区行业龙头,与福建、山东同行三足鼎立,雄踞全国市场,而且公司还成为当地的带贫模范,为几十名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为371个贫困家庭带来收入。“一个人关起门来享受有啥意思,为大家伙干点好事才更有价值,可能是几年部队生活改变了我吧。”
 
  提起入伍参军,刘德军来了兴头。1986年秋天,他入伍来到东北。部队的一切那么新奇,让18岁第一次出远门的他大开眼界。不论在新兵连,还是在基层连队,凭着勤学苦练,他多次获得部队嘉奖,也更加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
 
  1990年退伍回乡后,这个见过世面的农村娃开始不安分起来,他决定改变土里刨食儿的命运,创办养鸡场,带领乡亲们干一番事业。“我没养过鸡,但我会学呀。”说起当初自己考察时靠二两小酒“偷学艺”的情形,他忍不住哈哈大笑。短短几年,他不仅成功创办了自己的养鸡场,还带动全县50多家养鸡专业户共同致富,荣获“封丘县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买人家的鸡苗,不如自己孵化。”爱琢磨的他利用电灯泡调节温度,用土法做出了自己的孵化箱,很快成为附近最大的鸡苗供应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从天而降的“非典”,让数万枚种蛋坏在家里,损失惨重,他关闭了孵化场。
 
  然而不服输的他,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当时恰逢村“两委”换届,身为党员的他,年轻有为、富有闯劲,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责任在肩,担子更重。经过考察,他决定带领村民建设蔬菜大棚。“为省钱,7个大棚的钢架我亲自焊接。”种植反季西红柿很快见到效益,跟着这样的领头人,村民们感觉更有奔头了。
 
  谈到自己当村支书期间最值得夸耀的事情,刘德军脱口而出:“修路。”当时村里是土路,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脸灰。过去穷,修不起,现在收入增加了,必须修。他带头捐款,村民也纷纷出手。2005年,一条被村民称为“改变命运的致富路”修好了,而刘德军却瘦了几十斤。道路开通那天,老百姓欢声一片,他却扭过头悄悄抹泪。
 
  担任村支书几年中,刘德军先后为村里打井、建学校、修建养老院,得到村民广泛好评,他自己荣获多项荣誉。他带的班子有军人作风,不仅团结而且有干劲,多次被评为全县“双强党支部”“先进村党委”。
 
  2013年,一个偶然机会,刘德军发现多肉植物很受年轻人追捧,“市场这么大,咱自己种植应该也可以。”脑筋活泛的他立即带着爱人从郑州花卉市场顺线追踪,一路摸到全国多肉种植大本营福建漳州和山东临沂。看到这两个地方的生意火爆客户不绝,身居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大省的刘德军,更加坚定了种植多肉植物的信心。
 
  说干就干!刘德军多方筹措资金,老母亲也拿出一辈子的积蓄支持儿子干事业,儿媳妇甚至拿出了自己的陪嫁。一家人齐心协力,种植大棚从刚开始的两个发展到现在的32个,品种也从最初的1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600多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豫封公司一跃成为北方地区的行业龙头。
 
  “虽然不当村支书了,但政府支持我发展产业,我有责任有义务替政府分忧,带贫就是最好的回馈方法。”看到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帮扶增收脱贫,刘德军心里美滋滋的。
 
  春季本是多肉植物销售旺季,然而因疫情影响,生意受损。“再难也不能难贫困户,就是贷款也要发工资,决不能给退伍军人抹黑。”疫情严重期间,虽然公司门可罗雀,但在公司打工的贫困群众一分钱也没少拿。“禁足”时,刘德军还购买了3000元的馒头,为每家每户送去。
 
  “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开始为秋季和明年春季培植产品。”不仅如此,他还希望为更多对多肉植物有兴趣的人提供帮助,尤其对退伍军人优先。“参与的人越多,规模越大,产业辐射力越强。”谈到未来,刘德军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