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五项重点改革看村庄”系列报道之八 毛楼崛起新产业 ——卫辉市城郊乡毛楼村宅基地改革带来发展新希望

2020-06-29 10:46:24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本报记者赵改荣
 
  夏日的阳光瀑布般倾斜而下,毛楼村一片火热。村东头的豆腐文化产业园工地上,高高耸立的塔吊钩住搅拌好的石料慢慢上升,长长的铁臂缓缓转动,5座日渐隆起的厂房成为这个村庄的主角。
 
  56岁的程文军是毛楼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夏天,有事没事,他都会到工地上转转,看看工程进展情况。
 
  程文军的急切心情外人可能不会理解。毛楼村虽毗邻卫辉市城区,地势一马平川,明朝时,南京广西道监察御史毛麟之的祖居就在村里,可就是这么优越的自然条件,村里始终没有一产半业,祖祖辈辈都靠种粮食为生,在周围十里八村中并不富裕。
 
  “不富裕,就是因为没有产业,没产业,乡村就不会兴旺,群众就不会富裕。”这是程文军的发展逻辑。
 
  2019年春天,农村五项重点改革给毛楼村1100多人带来新希望。程文军首先拿最具发展价值的宅基地“开刀”。在全村会议上,他苦口婆心地讲改革的好处,遇到不支持的,他就三番五次去家里讲。虽然有困难,但总体进展很顺利,全村腾退200亩土地指标,随即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置业股份合作社。此时,如果选择入市交易,按照当时的市场行情,200亩地可以为村里带来一次性收入2000多万元。但程文军没有这么干,而是选择了“置办家业”——发展产业。
 
  毛楼村地理位置优越,又有建设用地指标,不愁招不来项目、引不进产业。“可搞啥项目呢?搞不好,地就浪费了。”正在程文军犯难的时候,乡里打算整合豆腐产业,建设专业园区。
 
  原来,紧邻毛楼村的北码头村、南码头村、东码头村,是卫辉市传统豆腐制作集散地,有家庭作坊200多家,因为环保、卫生条件不达标,几乎都被政府要求停产。为发展豆腐产业,传承豆腐文化,卫辉市政府计划在城郊乡规划以豆腐文化产业链为引领,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园。
 
  经过论证,产业园最后选址在毛楼村。项目还没开建,喜悦早已溢满村。程文军当然十分高兴,他说,一来豆腐是当地的传统特色产业,有悠久的历史;二来豆腐生产工艺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广阔。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项目落地后,一年能为村里带来15万元的租金收入,村民还能就近就业,按一天100多元计算,一个月也能挣3000多元,比去外地、外村打工要强。
 
  高兴的不止是毛楼村,东码头村的田麦根他们也很兴奋,在他看来,全村60多家豆腐小作坊终于可以抱团发展了。
 
  50岁的田麦根做豆腐生意30多年,因为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家庭作坊不得不停产,生存举步维艰。前几天,他刚从安徽考察回来,产业园建成后,他打算租3个厂房,联合村里的其他豆腐作坊,以股份形式成立公司,统一经营。
 
  太阳的火辣没能阻挡建设的热情,拔地而起的高楼托起发展的新希望。“一期工程秋季完工,年底企业就能入驻了。”程文军说,豆腐项目建设完成,村里要发展以美食为中心的文化产业,吸引各地的游客,带动村里旅游业的发展。
 
  记者手记
 
  连日在基层采访,到过很多乡村,其中不乏像毛楼这样毗邻城区的乡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土地都能卖出很高的价格。但是,他们并没有选择“卖指标”这条便捷的路径,而是依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谋划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产业,一步一个脚印,加快实现产业兴旺、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
 
  在新时代“赶考中”,广大基层干部正用自己的智慧、胆识、责任、汗水,为乡亲编织梦想,为村庄构筑未来。我们清晰地看到,一幅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共奔小康的美好画卷正在牧野大地徐徐展开。向他们致敬!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