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翟京元
夏收后的田地,经过一场雨,满目葱郁。
延津县石婆固镇南秦庄村,人们习惯于流连荷田后再到田间劳动。这是一处50多米长的蔬菜大棚,在里面劳动的是秦安生夫妇。
太阳已经升起老高,在大棚里待不了几分钟,秦安生就会出一身汗。但一想到将来可以收获六七万斤西红柿,他用毛巾擦一把汗,手里的活儿一刻也不想耽搁。
再有一个月,大棚里就该换茬种西红柿了,把田地重新翻耕一遍,可以让蔬菜长得更壮。
“季节不等人,种庄稼就得抢农时。”干劲十足的秦安生,对于种植蔬菜已经是行家里手。可在邻居们看来,秦安生和过去相比,就像是换了一个人。
前几年,由于母亲生病需要人照顾,家中孩子又小,秦安生虽然想出去打工挣钱,但苦于分身乏术。一边是需要照顾的家,一边是与日俱增的开支,再加上“贫困户”的标签,生活就像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
作家李准在小说《黄河东流去》里说,日子比树叶还稠。由于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没有丝毫预见,秦安生曾经觉得,生活也就这样了,一直看不到头。
秦安生的情况,秦太国一直看在眼里。秦太国是国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在2017年种植甜瓜时需要工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秦安生。
“叔,到我棚里干活吧,按月开工资,还不影响你照顾俺奶。”秦太国的辈份小,一声“叔”,打动了秦安生。
自此,秦安生在国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打工,一干就是3年。从学习种瓜开始,再到技术主管,再到合作社队长,秦安生暗下决心,“不能给侄子拖后腿,既然干了,就得干出个样子”。
在合作社,看着别人种甜瓜收入可观,他也有些心动。终于有一天,村党支部书记秦天周告诉他,现在贫困户创业可以享受小额贴息贷款,你有技术,想不想自己干。
“放手干吧,需要啥我支持啥。”秦太国的话让秦安生吃了定心丸,开始由打工者变成创业者。由于有技术积累,今年夏天,秦安生棚里的甜瓜比其他村民早上市了10多天。
“俺家的瓜下来早,口感又好,能卖到10块钱一斤,头一天就卖了3000多元。”秦安生刚创业就尝到了甜头。
“两个大棚,光是春季的绿宝甜瓜净收入就有13万元,这可比在棚里打工赚得多!”秦太国看到“叔”挣了钱,比自己挣钱都高兴。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现在我信了,只要干,日子就会一天比一天好。”从“要我富”变成“我要富”,秦安生不自觉地加快了干活儿速度,他还等着下季西红柿的好收成呢。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