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书武
本报6月16日刊发《一个村庄的“走出去”——与“村官”张永一席谈》,讲述了卫辉市盆窑村20多年的发展变化,引起大家的关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庄,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变化?
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永说,兴旺时看到危机,顺风时想到逆风,解放思想先解放腿有时间多外出走走看看,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啥变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村里共进行了3次转型,现在正在实施第四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村里建起石料场
盆窑村背后有山,道路崎岖,山上多灌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盆窑村村民将眼光盯在石头上,包括当时还是普通村民的张永。
投资10余万元,就可建一个石料场。村民三五家、十多家凑钱建场,除去破碎机、振动筛,其余爆破、装车等工序全部是人工完成。
经过几年发展,“吃”石头的盆窑村率先富起来,这个不大的山村有6家饭店、2家熟肉铺、2家凉菜铺,村内的百货店每天能卖出半扇猪肉。
盆窑村虽富,但是代价也不小。6月15日,张永坐在记者前面,掰着指头说出十来个名字,都是那些年因开山而死亡的村民,伤残的就更多了。2000年2月15日,一块大石头呼啸着从天而降,砸在两名行路的年轻人身上,两个年轻人当即丧命,让目睹这一切的张伟瞠目不已。
张伟从十五六岁就跟着张永干,自身也经历过生死劫。一天,他在家里坐着,一块儿篮球大小的石块呼啸着飞过来,砸穿房顶,落在屋内,与他相隔仅有3米,崩起的碎石砸伤了他的手指。
2002年的一天,张永来到自己的石料场,看到山上不断有花生粒、鸡蛋般大小的石子簌簌地往下掉,连忙让铲车司机和10多名工人撤到安全地方。过了不到10分钟,他们刚刚工作的地方就发生了山石坍塌。
“以生命换金钱”,是每一个石料场都难以逃脱的魔咒。
不仅安全没保障,效益也越来越差,制约着石料场发展。一车石料最远只能卖到长垣、开封等地,再远,运输成本就要超过石料成本了。
“石头吃完了还吃啥?有没有一种产品能卖全国、卖全球?”张永在思考,其他石料场的小老板也在思考。
第二次转型从卖石子到卖设备
时间来到2002年,张永成为盆窑村党支部书记。
一天,张永围着破碎机转了一圈,灵光一闪:石料场离不开破碎机,咱能不能自己生产它?
从石子加工转型到机械制造,谈何容易。设备、技术、市场,张永哪样也不具备。
认准方向,张永就要一直走下去。通过朋友,张永邀请洛阳拖拉机厂的退休技师侯清江来厂里工作。张永对他说:“全厂我都喊‘弟兄’,但我对您喊一声‘爷们’,只要有厂在,您就没有退休时间。”
张永将机械厂办在卫辉市汽车南站,率先走出转型之路。4年之后,他将企业回迁到唐庄工业园区。
经常跟着张永外出考察的张伟也在寻找着转型之路。他将目光盯在潜孔钻机(一种用于在石头上钻眼安放炸药的设备)、钻头、钻杆上,准备投入全部家当。得知他的想法后,张永对他说:“你要有饿3年的思想准备,这条路不好走。”张伟说:“咱慢慢摸着走。”
靳希成也是一名石料场的老板,他转型时间略晚,把目光盯在输送机及其配件上,发展成今天的中基机械。永华机械的张涛生产圆锥破,专门用于破碎硬岩。鼎信机械的刘志中转型生产除铁器。
其实,看他们的转型产品,从破碎机、潜孔钻机到输送机、圆锥破、除铁器,产品仍然围绕着石子加工链,每人各做一段,只不过,从卖石子到卖生产石子的机械设备,他们一直在向产业链上游发展。
张永对此总结:这些企业是同一路产品、不同样产品。
本世纪前十年,盆窑村大部分石料场进行了产业升级转型,村里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企业,或者在生产一线,或者外出跑业务、做维修。与耕作农田相比,他们的收入明显高出一截,在赚得人生第一桶金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
第三次转型向高科技进军
没事的时候,张永就和张伟、张涛、靳希成、刘志中等人在一起闲谈,谈社会进步、行业发展,时常不限目的外出考察,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甚至是俄罗斯、日本、智利等。
张永创办的中誉鼎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立足于矿山机械,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卖设备,卖工艺,卖配方,卖技术,卖售后,从单一的机械设备发展到矿山开采全套服务。
设备有多先进?普通的碳酸钙(石头)每吨几十元,他们生产的设备,能把石头加工成纳米级,浮在水面上不下沉,通过高科技加工成的纳米级碳酸钙价格每吨近3000元。
张永在升级,张伟也在升级。公司生产激光切割机,能在不锈钢上绣花,设定什么图案就“绣”出什么图案,狮子老虎、牡丹梅花、老人孩童等都不在话下。
这些图案再喷上颜色各异的纳米级涂料,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就诞生了。张伟的设备最贵的一台四五百万元,便宜的一二十万元,仍然供不应求。张伟笑着说:“俺的产品就像刚出生的牛犊子,毛还没干呢就被拉走了。”
靳希成的企业生产静电除尘器,张涛的企业生产圆锥破,目前技术最先进、耗电少、维修率低。刘志中的企业生产除铁器,把金属探测器和磁铁结合起来,成为独一无二的产品。
这些向高科技进军的企业,拥有了100多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0多项,显示出了整体实力。另外,他们还决定在国外设立办事处。
此时的盆窑村企业已经成为了同行业的标杆,但是村支书张永仍然在思考。
第四次转型走向共同富裕
企业富了,200多名业务员富了,可是盆窑村仍然有贫困家庭,怎样才能让他们尽快走上富裕之路?张永一直在思考。
每一次转型,都是一次思想的解放。为了共同富裕,张永等村“两委”想探索出一条符合盆窑村实际的道路。他们做了多种努力,比如引进平菇大棚,有效果,但还不彻底。
在今年疫情期间,村民张海英向村里捐了2000个口罩,元宵节为每家送1袋元宵,这引起了张永的注意。经过了解,张永得知张海英去年电商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这着实让他吃了一惊。还有做电商生意的安秀磊夫妇,一年仅静电干洗器的销量就在全国同行业内排第三,而且他们自己生产的不锈钢晾衣架供不应求。
小商品、大市场,一下子让村“两委”的思路豁然开朗。门槛低、有销路,正符合没门路、没技术、没资金的贫困
村民,让他们加工家居百货,再通过电商卖出去,就是脱贫的好方法。
村里正在规划建设3个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工业领域)、激光制品产业园(居家生活领域)、电商产业园。识大体的张伟愿意将自己的激光切割机拿出一部分让村民先生产电商产品。
为了让村民了解电商,村“两委”特意邀请安秀磊夫妇和张海英为村民讲解电商销售技巧。
张永说,村里迈开了产权清晰、共同富裕的第一步,再等两三年,盆窑村的发展绝对不一样。
盆窑村的转型充满了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村“两委”走出去的决心没有变,共同富裕的决心没有变。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