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余亩小麦为何能多卖百万元

2020-06-22 10:57:46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本报记者刘军旗
 
  这几天,马有永才缓过劲儿,夜里睡得很香。一来,400多万斤小麦全部入库,像金灿灿的大山一样;二来,一场夏雨下得格外透彻,种大豆的墒情十足。
 
  搁在半个多月前,9台收割机一字排开,收割4300亩小麦就用了整整4天,59岁的马有永和31岁的儿子马文昌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虎口夺粮,辛苦大半年,就看这几天呀!”
 
  在新乡县七里营镇,马氏父子是出了名的种粮能手。20年前,下岗工人马有永回村当了农民,承包130亩地,当年净赚1万多块钱。“谁说种地不挣钱?这样干一年,能抵在工厂挣3年。”
 
  尝到甜头后的马有永越干越有劲,流转的土地也越来越多。到2010年的时候,他想把这个“事业”交给二儿子马文昌,将其培养成农业专家,谁知,话儿还没落地,就引来反对。“你要是一年能挣100万元,我再跟你‘玩’儿!”马文昌很干脆。
 
  彼时,马文昌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开过饭店,干过微商,一年到头风刮不着、雨淋不着,皮肤白白净净,有点“看不起”干农业、晒得黝黑的老爹。
 
  “非让你瞧瞧老子的厉害!”马有永心中有数,第二年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在周边村庄承包了3000多亩地,100多万元存进银行。这下子,马文昌既惊讶更服气,辞掉了工作,与父亲并肩战斗。2016年,父子俩在七里营镇、开发区、翟坡镇、小冀镇等地的5个村庄流转了4300亩地,以年薪制聘请了5名管理员。之后,几千亩的农田管理,从用什么小麦品种,到啥时候浇水施肥打药等一系列农事儿,儿子成了主角,父亲只是搭把手。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咱包这么多地,不讲科学不中。”夜深人静,爱学习爱看新闻的马文昌与父亲交流。比如说,种小麦得选优质品种,像河南科技学院欧行奇教授团队培育的“百农207”已成为“黄淮第一麦”,还有市农科院培育的“新麦26”“新麦35”等,都是既高产又抗病虫害、抗倒伏的好种子……
 
  去年秋天,在4300亩成方连片的沃土上,马家父子种下上述几类小麦品种。今年6月初,刚开始收麦的时候,第一车麦子即将入库,马有永抓起一把新麦,在手心里使劲吹了吹,填嘴里几粒用牙一咬,“咯嘣”一声,他认为水分符合标准,入库没有问题。
 
  “不见得!”马文昌边说边拿起测湿仪,往麦堆里一扎,仪器显示水分是14%。按照小麦入库标准,小麦有13%以上水分是不能入库的,容易发霉,“几百万斤的小麦,都发了霉,不就赔光了吗?达不到条件坚决不能入库!”
 
  小马态度坚决,老马陷入沉思,想起有一年夏收赔了200多万元,秋季种的200多亩大豆全部绝收。“干农业,赔不起呀!”听了儿子的话,这块田又等了一天才开始收割。今年夏收,马家流转的土地亩产最高达到1291斤!“这比往年种一般的小麦品种一亩地能多打200多斤,能多卖250元。”马文昌掰着手指一算,4300亩地的小麦收成,竟能多卖100多万元!“现在,种地不能靠老经验、土办法啦,都是儿子说了算!”采访中,马有永笑言。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