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五项重点改革看村庄”系列报道之五 153亩地的故事 ——辉县市孟庄镇范屯村土地利用综合改革见闻

2020-06-17 14:53:45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农村五项重点改革看村庄”系列报道之五
153亩地的故事
——辉县市孟庄镇范屯村土地利用综合改革见闻
 
 
  本报记者赵改荣
 
  见到岳学信,是在孟庄镇范屯村村委会。他急匆匆来,是想在村上租片地。
 
  村委会主任范玉红递来一张《滤芯园入驻意向表》,他边填边开玩笑说:“啥时候有戏啊,不能让我等到花儿都谢了!”
 
  范玉红接过话茬,“老岳,地的事儿,镇领导都操着心呢!这次让填表,就是想摸清底数,集中报批。”
 
  老岳是范屯人,从事过滤行业28年,这些年在外打拼,企业有了起色,希望把在外地的企业迁回来,在老家“安个窝”。他隔三差五不是往村里跑,就是到镇上找,最后收到的都是两个字:“没地。”
 
  当然,他曾经是有机会的。2018年,范屯村趁着全市农村五项重点改革的东风,从乡村振兴战略考量,通过有偿撤除村西南的3家养殖场,5家小散乱污企业,整理出153亩建设用地。当年就建成11栋厂房,引来10家企业,盘活了沉睡多年的集体资产。不过,那次机会,让老岳自己硬生生错过了。
 
  老岳有些后悔,但也实事求是:“那时,企业规模小,没有那么大用地需求。这两年,加大技术研发,产值一下上来了,不扩大规模不行了。”
 
  “玉泉滤业跟你规模差不多,当年最后一个入驻,现在干得风生水起。”范玉红说。
 
  老岳知道,村上不是没地,是没用地指标。新建的11栋厂房占地90亩,剩余的60亩,因为没有用地指标目前仍处于闲置状态。另外,村上还存有300亩的建设用地,同样是没有指标。
 
  说实在的,范玉红比老岳还急,有地没指标,也不能盖厂房,没厂房就没啥往外租,没啥租,集体收入就上不来。他给记者亮了个家底:全村3600口人,每年光吃水费用就要30多万元,再加上路灯照明、机井抽水用电等,一年下来,50多万元也打不住,年底还要给村民分红……“要是把地都租出去,一年能增收40万元,村上的担子就会轻些。
 
  在外人眼里,范屯不仅是全国文明村,也是辉县的富裕村。可这些年,过得并不风光。村上的污染企业,受环保压力停产了,租赁费收不上来,村里发展建设全是吃老本。
 
  乡村振兴,靠得是产业兴旺。当时关于在这153亩地上,种什么“庄稼”,范屯也有自己的打算:肯定不能走老路,眼光要高远还得务实,最后决定,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发展过滤产业。一是30年前,村里就开始搞过滤,经过发展成长,走出了一大批像老岳这样的小微企业家,集中起来,成立专业园区,能解决他们集约发展的难题。二是过滤产业污染很小,市场广阔、前景好,未来发展动能足。
 
  90亩建设用地指标,11栋厂房,让范屯村的发展重新步入正规,那60亩地的指标让范玉红充满了期待。按照孟庄镇政府的产业规划,将在范屯村建设500亩的滤清器产业园区,153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计划用3至5年时间,把该园区打造成50亿级产业集群。
 
  其实,不止是老岳,一天之内,范玉红就收到了二三十份意向书,合起来大概有200亩地的指标需求。老岳打算要10亩地,盖两个标准厂房。
 
  记者手记
 
  土地利用综合改革,是破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出、耕地如何保”的有效举措。
 
  范屯村通过改革,腾生出153亩建设用地,不仅盘活了沉睡多年的集体资产,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但是,岳学信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有项目,有建设用地,就是没指标,企业干着急,土地没效益。
 
  改革,就是要释放活力,产生效能,不能改了,却没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改革,稳步推进土地供应,加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管理,科学调控土地市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盘活利用低效闲置土地,加快全市乡村振兴步伐。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