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胡殿芳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在这个特殊的漫长寒假,让很多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几乎崩溃。但在市社会福利中心,课后辅导作业却是另一番景象,疫情让孩子和“老师妈妈”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疫情防控期间,市社会福利中心果断实施全封闭管理,所有职工以院为家,全天候守护在孩子身边。特教老师面对的大多是孤残儿童,不仅要教授孩子技能知识,还要照顾他们的吃喝拉撒,他们既是老师,也是妈妈。
特教老师张丽芳负责的小班虽然只有5个孩子,但因为孩子年龄小,还患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孩子语言、动作、智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障碍,让他们学会一个拼音字母的正确发音,都常常需要张丽芳花费很长时间,更别提认读和书写了。但张老师常说,一遍不行就10遍,10遍不行就100遍,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耐心,孩子早晚都能学会。张老师的温婉、耐心、和善让孩子们特别愿意和她亲近,每次听见孩子们嘴里那声含混不清的“妈妈”,她都高兴地连声答应。
孤儿刘春霖虽然已经11岁了,但他的知识水平却仅相当于一年级小学生,去年刚来到福利中心时,他连拼音字母都认读不全。张丽芳心急如焚,“这孩子以前没有人管,落下的功课一定要补回来”。张丽芳专门为他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早上带着刘春霖来到教室,逐字逐句地教,课后还要进行一对一辅导。疫情期间,刘春霖进步非常快,得到老师表扬后,他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母子俩”的感情越来越深。张丽芳高兴地说:“只要他认真学习,将来一定能立足社会,我看好他!”
张丽芳不仅关注孩子们的学习,对其心理、品格等要求也很严格,她总说,教书育人,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尤其是福利院的孩子,只有让他们享受到爱,才能帮助他们找回缺失,让他们学会爱人、学会感恩,以后才能更好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