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国庆
个性晚报、责任大报、民生立报、服务兴报,这是《平原晚报》的办报理念。多年来,本报坚持这样的办报理念和传媒信条不动摇,持续关注民生,传递党和政府的“民生好声音”,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民生问题既是一个关乎市民的大问题,又是一个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民生工程的好坏,事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相关部门必须全力做好。否则,就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客观而言,除了下水道爆管,只有下雨才会出现积水问题。城市积水看似“阶段性”问题,实际上是个民生问题,如果不能较好解决,特别是如果留下积水的“病根”,不但会“现把现”影响大家出行,给市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还会产生影响路基稳固、绿化植物生长、市政设施受损等这样那样的长期性“次生灾害”。
有目共睹,昨天,《平原晚报》的“雨事儿”报道比较集中一些,《持续降雨 城市防汛接受考验》《关于消除我市城区道路积水的建议》《雨中温情 妈妈为孩子扣雨衣扣子》《雨天司机轻踩刹车 半挂货车冲开高速护栏》《当大雨来临,才知道哪里是我们的防汛“短板”》,这些“雨新闻”就是事关民生的问题。
下雨有时候是“好东西”,有时候又是“坏东西”,如果下得不大不小正好,就是个“好东西”,但如果下雨造成内涝成“灾”,就是个“坏东西”。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如果下雨造成积水,特别是造成严重积水,就会给大家的出行和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这是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城市积水已经成了一个“城市病”,不只在新乡会出现,几乎每个城市都存在类似问题,备受市民诟病。
6月17日,本报召开编前会时,说到积水和防汛问题,就占用了会议的近一半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积水和防汛问题,是当前民生工作的一个焦点问题。
一目了然。昨日,在本报《持续降雨 城区防汛接受考验》报道中,描述了市政部门在处理积水问题的努力,确实体现了市政部门默默无闻的付出,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凡事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处理积水问题,这是市政部门的职责,我们在肯定他们工作的同时,还希望他们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希望他们看看城区各个积水点给大家造成的出行不便和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精准解决。
《持续降雨 城区防汛接受考验》一文中报道,我市“计划投入巨资,对市区30个积水点进行改造”。
这说明,我市目前至少还有30个积水点,给大家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此,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防汛问题,希望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民生工程,增强防汛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搞好民生工程,尽快把积水点消除掉,提升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责任编辑: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