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平原晚报记者 刘志松 丁艳冰 刘萌萌
黄河流经新乡的174公里,滩区面积居全省之首。滚滚河流滋润了广袤无垠的牧野大地,阵阵涛声回荡着牧野儿女的动人故事。博浪沙畔,陈桥驿旁,五谷丰登,稻米飘香;中原崛起,美丽新乡,乡村振兴,绿色希望。这串起了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原阳县、封丘县和长垣市的母亲河,流淌过21个乡镇504个行政村,数十万名群众仍然枕着波涛入眠,听着号子耕种。
面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新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历史机遇,新乡市委市政府要求相关部门和沿黄县(市)、区要对照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谋划、策划、规划好沿黄生态带建设;抓好森林新乡建设、湿地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重视防洪安全、水质安全、生态安全;做好沿黄流域节水、用水文章;挖掘提炼黄河文化的精神价值,传承创新黄河文化的表达方式,实现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笑盈盈迁入幸福城
童年时黄河的水患让全国人大代表、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金不换记忆深刻:“我家就住在黄河边,小时候黄河水一泛滥,整个村子都淹了,什么家禽家畜,床板木头都在水里漂。” 多少年来,母亲河孕育了华夏文明,滋养着一方水土;水患和特殊地质又制约着经济发展。群众盼着,既能留在故土,又能过上幸福平安的生活。“我觉得黄河精神就是敢于担当、敢于作为、敢于做事。”金不换说,黄河赋予中原儿女的还有经过磨砺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各行各业中能够不怕苦不怕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新生活。
“我家住在柳月湾,家乡的美景赛江南。”这动人的歌谣,萦绕在黄河岸边。一曲《我家住在柳月湾》,唱出了原阳县官厂镇黄河滩区九龙泉、刘庄、三合庄等8个村庄1676户群众的激动心情。新乡市启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计划后,这千余户居民顺利地搬进了美丽的柳月湾社区。当地群众创作了这首讴歌新时代新家园新生活的歌曲,在社区广为传唱。
看着小区内建好的广场、公园等娱乐、教育、养老等设施,村民蒋俊飞满脸幸福,“新社区干净漂亮设施全,小学幼儿园中学都有,孩子出家门就能自己上学,这多省心!”按照新乡市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计划,共规划建设10个安置区、全市16万需要搬迁的滩区群众中,已搬迁入住3.4万人,5.1万人分房到户,其余群众也都将在今年底全部搬迁入住新居,在新家园继续属于他们的新时代黄河故事。今年4月18日,郑平公交正式上线运营联通黄河两岸,穿梭于两个城市之间。郑平公交的运营,为推进郑新一体化发展,促进黄河两岸互联互通,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郑州大都市区、中原城市群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服务保障。
大踏步走上富裕路
“盐店庄,荒滩地,晴天沙,雨天泥,种啥不长啥,天天饿肚皮。”这首曾经流传在平原示范区桥北乡盐店庄村的顺口溜是曾经黄河滩区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在党的政策引领下,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盐店庄村走出了一条种植桃树的新路子。村子近80%的土地都种桃树,成为全省最大的集中连片桃树种植基地。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一条条进滩公路修到家门口,实现了滩内滩外互通互联,春天赏桃花,夏天摘鲜桃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过上了小康生活。
今年春天,平原示范区启动黄河滩区“1123” 工程,计划以盐店庄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多个滩区村镇,打造一个万亩桃林生态旅游综合体,壮大乡村特色旅游,引导群众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让滩区的转变惠及更多滩区群众。 黄河流经封丘56公里,是当地最为重要的生态廊道。依托黄河大堤这道绿色屏障,封丘县规划了“两带”“两区”和“一城一园一传承”的铜瓦厢生态带,继续谱写黄河生态廊道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在振兴滩区经济上,长垣市在黄河滩区勾画了发展腾飞的蓝图:对滩区乡镇所有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实现滩区全境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发展高效农业;对501个村进行风貌提升、绿化亮化、雨污水管网及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等;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美丽经济、生态产业,打造万亩花田林海,打造“滩上草原”,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埋头干打造绿世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笔下的如诗画般的美景如今在封丘黄河岸边处处可见。陈桥镇位于封丘县城南15公里处,旅游资源丰富。陈桥镇东湖是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栖息着青头潜鸭、震旦鸦雀等濒危珍稀鸟类。封丘县以保护黄河生态、发展乡村旅游为明确方向,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宋源文化为切入点,计划联通水系11公里,新建8座公路桥和30座湿地景观桥。全部建成后,陈桥镇将呈现水系环村、花海美村、森林围村的美丽景象,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州水镇”。
九曲黄河一份情,两岸绿林四季清。在《2020年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中,平原示范区生态廊道建设被确定为示范工程之一。蜂舞蝶忙,花草相映。在平原示范区沿黄生态大道两侧,多点连片的特色花圃、果廊、草甸,正在将这里装点成岸绿景美的生态长廊。
2017年初,新乡市委、市政府开始谋划推进沿黄生态带建设,邀请北京林业大学相关专家启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围绕郑新深度融合,突出以绿为底、以水为脉、以人为本、以文为魂,谋划建设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的沿黄生态带。根据规划,新乡市要将沿黄生态带建设成黄河岸边的山水园林、郑新融合的生态纽带、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发展文旅康养的重要平台、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先行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华夏文明的传承创新示范区。
目前,新乡市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按照“构建生态、生活、生产、景观、文化五大空间,协调发展大生态、大农林、大健康、大科技、大文旅五大产业”的理念,大力推进46个重点项目建设,切实提升滩区基础设施水平和发展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产业。
扯开嗓唱出新黄河
“万里黄河一百道弯/这第九十九道就在封丘县/封丘县土地长盐碱/还出了一百八十台小窝班……”漫步在黄河堤岸上,封丘县豫剧阎(立品)派传人、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祥符调的代表性传承人,76岁高龄的豫剧名家朱巧云在轻声吟唱起她作词作曲的《祥符调》,熟悉的祥符调响起,萦绕在耳畔的是黄河水的波澜壮阔和黄河文化的生生不息。
作为河南豫剧的母调,祥符调引领着豫剧的发展历史,并不断影响着全国乃至全世界。 “用戏曲讲好河南故事,讲好黄河故事。”作为喝着黄河水长大的豫剧表演艺术家,金不换对黄河和黄河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为推动农村文化开展,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受到艺术的培养,他在家乡建立了中国豫剧祥符调艺术馆。他定期组织豫剧艺术家们走入农村,让农民对豫剧越来越有感情,让艺术家们更接地气。
新乡沿黄地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中饮食文化发展也十分兴盛。说到饮食文化,就必须提到中国四大“厨师之乡”长垣市。以长垣烹饪技艺为核心的长垣菜是整个豫菜中具有基础地位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烹饪主要发源地之一,为中国的烹饪文化传承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长垣烹饪技艺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长垣市历来与黄河相依共存,其兴衰与黄河有着莫大的关系。2017年,长垣市成功申报“国家级黄河水利风景区”,在长垣河务局的倡导和长垣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地正在逐步筹建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文化主题公园,以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发挥母亲河的综合效益。
原武盘鼓、五柳集抬阁、李金梅毛笔制作技艺、长垣烹饪技艺、长垣酎酒酿造技艺……黄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社会发展中,新乡沿黄地区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听,高亢雄浑的黄河号子在九曲黄河边回荡,这是长垣市苗寨镇宗寨村的老船工在黄河边拉纤喊号子。老船工们每人紧攥着一根绳索,在领号者的带领下,十分默契地“嗨——哟”吼应着,劈波斩浪的大船向着前方驶去。凝聚了4000年黄河魂的号子,像是黄河的另一种咆哮声,喊出了牧野儿女团结一致不屈不挠奋勇前进的无畏精神。明天的黄河两岸风光必然更加秀美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