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引黄:从泛区盐碱地到灌区米粮川

2020-05-08 09:48:15 来源: 今日头条 评论:0 点击:  收藏
作者:朱新国

 

“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毛泽东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

 

(黄河新乡107复线公铁两用桥段 摄影 朱新国)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在华夏大地奔腾前行5464公里,横穿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因挟带大量泥沙,和上游的清水形成鲜明对比,曾被人们称之为“浊河”,到了唐朝时正式得名“黄河”。

 

(黄河新乡长垣榆林段 )

 

自夏至宋,黄河流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时间长达3000多年,孕育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湟文化、河洛文化等,塑造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引来黄河水

牧野粮仓丰

(黄河新乡段农田和灌渠 航拍 创影视觉)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从诗经记载的全国第一座灌溉工程——建于公元前8世纪的滮池,到我国第一座实现灌溉自动化的渠道——人民胜利渠,再到全国自流连片灌溉最大的灌区——黄河下游灌区,涉及河南山东两省沿黄84县,引黄灌溉面积近3000万亩。可以说,如果没有黄河水,就没有沿黄的众多灌区,更不会有支撑我们今天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充足粮食。

 

(新乡封丘引黄灌区农田 )

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2018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1090万公顷,折合1亿6350万亩,占全国的比重约为10%。当年全省粮食产量6649万吨,总产量占全国1/10,小麦总产量占全国1/4,河南粮食不仅养活了1亿人,每年还调出400亿斤原粮及其加工制品,为维护全国粮食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乡,作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2019年全市产粮47.5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778公斤,远高于全国470公斤的平均水平。

 

(新乡长垣引黄灌渠和农田 )

 

如此高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自然离不开水的滋润。在河南,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就多达38个, 5万亩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有110个。这其中,咱们新乡就有大功灌区、人民胜利渠灌区、韩董庄灌区、祥符朱灌区、辛庄灌区、堤南灌区、石头庄灌区、武嘉灌区、郑寨灌区和左寨灌区等10个大中型灌区。

 

(新乡大功灌区红旗闸 )

 

新乡部分引黄灌区简介:

韩董庄灌区始建于1967年,位于河南省原阳县的中西部,天然文岩渠水系上游,是国家大型引黄灌区。灌区涉及平原示范区和原阳县的12个乡镇,258个行政村,人口33.47万人,控制面积580.67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58.1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4.87万亩。开灌40多年来,共计引水105亿立方米,为当地农业丰收、经济发展、农村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祥符朱灌区始建于1968年,位于原阳县东部延津县南部,东至封丘与大功引黄灌区相邻,西与韩董庄灌区接壤,设计灌溉面积36.5万亩。祥符朱闸是原阳县祥符朱引黄灌区的一座重要引黄工程,下游是原阳县主要的水稻种植区。从祥符朱引水闸引出来的黄河水顺势而下,从干渠流入支渠、毛渠,最后流入干旱的稻田。

(新乡祥符朱引黄灌区祥符朱闸 )

 

堤南灌区属中型灌区,是新乡市实施的重要民生工程之一。西起焦作市武陟县境,东至封丘县境,南邻黄河,北邻大堤,总控制面积256平方公里。灌区的建设,使堤南堤北水系连通,改善滩区灌溉面积25.7万亩,有效提高灌区引水能力和灌溉保证率,促进滩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辛庄灌区建于1970年,原为堤湾灌区。位于封丘县的东南部,东至黄河贯孟堤,南临黄河大堤,西至天然渠八支与大功灌渠接壤,北到天然渠及封丘、长垣交界,控制面积170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7.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9.24万亩。

 

 

 

石头庄灌区始建于 1967 年,1969 年开灌,1991 年列入河南省世界银行贷款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位于长垣县城东北部,东临黄河大堤,西到丁奕沟,南至长孟公路,控制面积239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3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94万亩。

(新乡石头庄灌区石头庄引黄闸 )

 

从2月份的返青水,到五一前后抗旱保墒促丰收的灌浆水,几大灌区彼此呼应,像一条条动脉,从黄河中汲取数以千万立方米的黄河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新乡乃至周边地市数百万亩的农田里,为今年的夏粮丰收提供充足水源支撑。

 

红旗正高擎

大功润四方

“那是从旭日上采下的虹,没有人不爱你的色彩……你明亮的眼睛牵引着我,让我守在梦乡眺望未来。”

红旗,这个被赋予至高荣耀,在国人心中无比珍视的事物,被无数次讴歌,这一名称更成为无数大型工程的名字,比如我们河南的红旗渠,还有咱们新乡的红旗闸和大功灌区。

(新乡韩董庄灌区韩董庄闸)

 

从韩董庄与郑新一级路交叉口上黄河大堤,沿着修葺一新的大堤向东前行50多公里,就来到位于封丘荆隆宫乡境内大功灌区的引水总闸——红旗闸。

 

 

整齐划一的建筑、高耸入云的通信塔、整洁规范的渠道以及绿树成荫的院落,在迎风招展的红旗映衬下,让红旗闸管理所和红旗闸显得神采奕奕,生机勃勃。红旗闸的工作人员给我们讲解,红旗闸所在的大功灌区原来叫红旗引黄灌区,建于1958年。1962年停灌,1973年复灌,设计灌溉面积254.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88万亩。

(新乡大功灌区总干渠 供图 市水利局张璐)

1977年对渠首闸进行了改建,设计引水流量210立方米每秒。建设有顺河街、三姓庄、东大功闸3 座引水口门,3条引水渠在红旗闸前汇合。1992年,恢复了原红旗总干渠封丘县至滑县的八一闸渠道,更名为大功灌区,涉及新乡市的封丘、长垣和安阳市的内黄、滑县以及鹤壁市的浚县等广大地区。

 

(新乡大功灌区干渠 供图 市水利局张璐)

1999年,大功引黄灌区被列人国家大型灌区节水改建、续建配套项目,确定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为209万亩,发展补源面积为44万亩,总投资101 439万元。2000年,河南省批复建设资金1400万元,进行渠道衬砌6.58公里,修建各类建筑物23座。2003年,大功灌区配套投资已达2.45亿元,灌区总干及配套工程已基本建设完成,设计灌概面积扩大到240万亩,新增灌溉面积7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8.41万亩。

 

(新乡大功灌区干渠 供图 市水利局张璐)

 

闸、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和退水渠、排涝渠、渠道建筑物等等一起,构成了大功灌区完整的水利系统。作为一个辐射三市五县、灌溉面积超过200万亩的国家大型灌区,仅红旗闸前的引水渠就有15.8公里长,另外,整个灌区还有3条总干渠、总长46.22公里的3条干渠、长80公里的32条支渠、长度超过2000公里的80条斗渠,以及535座各类渠道建筑物,形成了数量庞大、管网密布的灌溉水系,每年可以为封丘、长垣、滑县、内黄县、浚县等地引水5.6亿立方米,成为这些地区引黄灌溉、地下水补源的重要支撑。灌区的红旗闸还是引黄济冀、引黄济津的重要引水口门之一。

 

(新乡大功灌区红旗闸和总干渠 航拍 创影视觉)

 

从大堤上眺望,这个经历了60多年风雨、新乡境内规模最大的引水闸经过三次改建后依旧挺立在灌区总干渠上,巨大三孔闸门扼守着穿堤而过的黄河水,以每秒70立方的速度为身后的广袤土地提供生命之源。

 

(新乡大功灌区红旗闸背后的总干渠 )

 

正如当地群众说的那样,收与不收在水,收多收少在肥。如今,大功灌区的干渠彼此勾连,形成了长达160公里的大功河,染着母亲河的印记,像一条黄色的水带,奔腾流淌在古黄河流经的土地;它还如一条命脉,滋养着这个河南第二大引黄灌区250多万亩的农田。

 

引黄第一渠

人民享胜利

 

与新乡大功灌区遥相呼应的是人民胜利渠灌区。说起这个新中国引黄第一渠,还得从解放初期说起。1949年,西方国家水利专家在印度集会时曾断言“中国黄河无法治理,黄河流域下游及周边地区若干年后将会变为荒漠。”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惧任何外界压力,带领广大人民用实际行动击碎了西方专家的论断。

 

(人民胜利渠渠首石刻 摄影 @六只脚)

1951年3月,引黄灌溉济卫一期工程开始兴建,短短一年就胜利竣工,1952年4月12日成功开闸放水,同年6月灌溉农田。从这一天起,该工程有了一个新的响亮的名字——人民胜利渠。

 

(人民胜利渠渠首 网络图片)

 

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亲临视察了人民胜利渠,在这次视察途中,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人民胜利渠的建成和投入使用,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增强了新乡至天津间的航运及武陟、新乡、获嘉、原阳、延津等周边区域的农田灌溉,揭开了开发利用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的序幕,迅速发展成我国最大的连片自流灌溉区,彻底改变了中国农业生产布局。

 

(人民胜利渠灌区渠道 网络图片)

 

人民胜利渠灌区南起黄河、北至卫河、西界共产主义渠、东沿黄河故道,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2.2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32.8万亩,实灌面积60万亩,补源面积80万亩。总干渠自渠首向北入卫河,全长52.7公里。有干渠5条、支渠43条、斗渠2021条、各类大小建筑物4585座。

 

(人民胜利渠灌区鸟瞰图 网络图片)

 

如今,在黄河北岸京广铁路黄河大桥以西1500米处的武陟嘉应观乡秦厂大坝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人民胜利渠渠首的雄姿。在它的身后,巨龙般的总干渠依偎着京广铁路,穿过武陟、获嘉、新乡县,辐射新乡、焦作、安阳等11个县(市、区)57个乡镇,不仅能为新乡市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还可以为卫河和天津补水。

 

(人民胜利渠灌区渠道 网络图片)

 

人民胜利渠开挖前,豫北地区频受洪、涝、旱、渍、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条件极其恶劣。在全国闻名的老盐碱区获嘉县丁村,地下水含盐量很高,水又苦又咸,难以饮用,群众戏言“喝了丁村水,两眼活见鬼”,饮水安全令人担忧。

 

人民胜利渠兴建后,灌排体系不断完善,进入灌区的水沙也有效压制了盐碱、改良了土壤,使原来的碱荒地、沙荒地、沼泽地逐步变成了麦棉轮作或稻麦双收的高产稳产田,实现了粮食丰产、人民幸福、生态改善等多赢效益。

 

60多年来,人民胜利渠灌区的干部群众将灌区内原有的10万多亩盐碱地全部改造成为良田。灌区内每公顷土地年均粮食、棉花产量达到14250千克和1125千克,是开灌前的10.7倍和5倍,使豫北平原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灌区原阳大米 网络图片)

 

黄河水还催生了“原阳大米”“延津小麦”等全国知名农业品牌,使灌区群众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里。灌区内的卫河、孟姜女河、总干退水渠、南长虹渠、柳青河及文岩渠等主要排水河道,也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和人民胜利渠一道,继续为灌区人民默默奉献,成为引黄灌区的一面旗帜。

 

使命扛在肩

生态幸福河

 

在人民胜利渠和大功灌区之间,穿行在黄河大堤,我们还可以看到韩董庄引黄灌区的韩董庄闸、

(韩董庄闸 )

 

祥符朱灌区的祥符朱引黄闸、

 

大功灌区的大车引黄闸等,

 

这些引黄闸与黄河岸边的引水口门和引水渠一起,将上游来水持续引进不同的灌区,为滩区内外五月的小麦,送上甘甜的灌浆水,为小麦单粒增重和夏粮丰收保驾护航。

 

(新乡长垣石头庄灌区石头庄闸 )

 

笔者从省水利厅了解到,截至4月上旬,全省27个大型灌区、42个中型灌区相继开闸放水,累计引水超过10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近1000万亩,补源面积500多万亩。其中,46个引黄灌区开闸引水,引水量8亿多立方米,灌溉面积800万亩,补源面积400多万亩;其中,17个大型灌区引水量6亿多立方米。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作为悬河这一独特存在,如何让其变害为利,成为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党和人民始终关注的焦点和重要使命。

 

(新乡长垣段黄河及灌区全景图 航拍 创影视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2年深秋,毛泽东主席在兰考县黄河岸边听取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汇报后,他以一个哲学家兼诗人的口吻,发出千古一问:“黄河涨上天怎么办?”于是,有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嘱托;有了1955年7月30日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有了1957年4月13日正式开工建设的“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小浪底大坝泄洪 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供图 摄影 马贵安)

 

进入21世纪,更新增了“我国跨世纪第二大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完善了黄河中下游数百个大中型灌区水利设施。如今,新时代的我们又迎来了治理黄河的神圣历史使命和重大战略机遇。2019年9月17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凭栏远眺。眼前的黄河,天高水阔,林草丰茂,一片勃勃生机。在次日召开的座谈会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豪情满怀地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擘画崭新的宏伟蓝图。

 

(原阳黄河段标语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鉴古而知今,临黄河而知中国。行走在新乡五月的绿荫里,放眼望去,牧野大地的广袤农田在黄河水的滋润下,麦苗青青,麦穗饱满,丰收在望。

 

 

(新乡平原示范区桥北乡农田 摄影 新华社记者 朱祥)

 

“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新时代,不负韶华,只争朝夕。今天,广大牧野儿女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持续治理黄河,兴修灌区,发展水利。

 

(新乡黄河与灌区农田)

 

我们也相信,只要我们以“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胆魄、“慢工出细活”的韧劲,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一抔水到一条河,定能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让黄河真正变成造福子孙万代的幸福河。

 

资料来源:新乡黄河河务局 新乡市水利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网站 中国水利网站 新华网 求是网 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大河网 知网空间 新浪微博@云水禅心、@大河老牛等

 

来源:相约新乡

责任编辑:杨瑞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