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数百年来在科学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均建立在后辈科学家对前人成果的开拓基础之上。倘若仅有膜拜与盲从,难免会导致科学技术发展缓慢乃至停滞,后来的科技工作者也只能拾前人牙慧,空发“高山仰止”的慨叹。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既要有向偶像学习的志向,也要有赶超偶像的志气。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当代青少年沿着偶像们开辟的道路,继承其精神衣钵,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主动投身科学事业,用科研成果的“青出于蓝”向偶像致敬。
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一直不断地寻找偶像,从最初的父母到老师,再到后来各个领域的名人乃至伟人。“偶像崇拜”在本质上是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个人理想和愿景的现实投射,对于个人成长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正如钟南山院士指出的,倘若对偶像的崇拜趋于盲从、迷信,把偶像的一言一行当作金科玉律,那么这种偶像崇拜就走向了反面。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不仅让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和医疗工作者成为全民偶像,社会上更是掀起一阵“科学热”和“科学家热”。有学者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文化呈现出由“趋于同一”向“多元小众”、由“单向接受”向“双向互动”、由“精神内塑”向“物化消费”转变的趋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2年开展的一项大规模调查发现,近七成中小学生最崇拜的偶像是文体明星;北京师范大学2018年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最崇拜的人是“父母”,之后是“老师”和“科学家”。不难发现,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处在动态变化中,且与社会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如今,视科学家为偶像的风气在青少年群体中日炽,我们欣喜之余也要反思,青少年对科学家的崇拜是否仅为浅层次的情绪共鸣?他们对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真正价值、科研工作的艰苦是否有清醒的意识?我们固然不能对青少年偶像观的进步有太高奢求,但身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运用好这一难得契机,引导青少年循着视科学家为偶像这条思路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要以多种形式开展好“偶像教育”,帮助孩子正确看待偶像。
青少年群体的偶像观,折射出的是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并潜藏着一个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密码。从这个层面而言,当下把科学家视作偶像的青少年日渐增多是一件幸事,说明正向的价值观念正在汇聚和累积,但也离不开教育者的有效引导,从而让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真正变成现实。(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