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必须做到“教会、勤练、常赛”

2020-09-23 09:36:50 来源: 大河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体教融合不光只是把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的资源进行简单的相加,主要是一种理念变革,这种理念是要达到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目的,使体育在育人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价值得到更大的释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司长王立伟、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政策有关情况。

  三项改革:更好促进“以文化人 以体育人”

  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健康第一、全面发展”是中央深改委会议传递的强烈信号。

  近日,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8个方面37项政策措施。“坚持问题导向,始终坚持从广大青少年实际需求出发,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从体育进入中高考到畅通体育人才成长通道,从破除赛事壁垒到化解社会组织‘进校难’,从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到强化体校文化教育,逐条对应、逐一破解。” 李建明表示。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如是解读三项改革——

  第一项改革,把原来的体育传统项目校和体育特色校合并。将来的体育传统特色校,不管是田径、体操、游泳、篮排足、乒乓球、羽毛球、武术,这个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冠名的项目技能,这也意味着将来的学校体育课必须立足于教会学生专项的运动技能。

  第二项改革,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有两个重大的改革:一是为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校园当体育教师、体育教练打通通道。二是在学校里设立教练员岗位。校园体育里学生要经常化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能不仅仅是跑步、跑操,还要训练专项的运动项目,这就使勤练变成现实。

  第三项改革,整合体育赛事和合力共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以及相关的激励和扶持政策。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赛事要统一起来,进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搭建面向全体学生的竞赛体系,构建优秀的后备体育人才成长和上升的通道。这样一个竞赛体系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就构成了常赛。

  王登峰表示,这三项改革推动的是实现两大价值:一是要实现学校体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价值。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我们需要转变观念的方面,即认为传统的学校体育只是蹦蹦跳跳,只是活动身体的观念,这可能已经过时了,学校体育必须做到教会、勤练和常赛。二是凸显了通过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优秀竞技运动员的价值。

  完善赛事体系:既丰富多彩,又促进人才培养和提升

  在人们的印象中,教育部门主要是对在校学生竞赛的组织,体育部门更多是对一些高水平运动员竞赛的组织。参加青年运动会的孩子,可能无缘参加学生运动会;而参加学生运动会的孩子可能也很难进入青年运动会。也有不少学生虽然有竞技体育的天赋和才能,但在遇到是到高校学习还是到专业队进行深造时,很难作出选择。

  现实的困境与困惑,如何破解?

  “如果我们能够打通这方面的渠道,不仅可以选择进入体育系统的各级专业队,继续训练深造,而且能够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作为竞技体育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和阵地,在项目的布局、在训练质量的提升、在解决学训矛盾的政策问题上来更好得以解决,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就能够源源不断地涌现和提升。”李建明表示。

  《意见》明确学生体育赛事由教育、体育两部门共同组织,整合两部门现有青少年体育赛事,共同完善相关评价奖励机制等。

  李建明介绍,“从竞赛体系来看,一个很重大的改革就是把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合并组织实施。”其他的赛事体系也将按照分级、分类、分区域,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和特点以及项目的特点来进行组织,避免有一些在校的高水平学生,疲于参加各类体育赛事。按照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在完善竞赛体系这个问题上,将会动“大手术”,教育、体育两部门将一起设计、一起组织和推进,使赛事活动既丰富多彩,又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培养和提升。

  增加体育课作业,减少文化课作业,确保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大半年的居家学习,不少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所下降,特别是近视率有了明显上升。这样的结果,其实告诉人们:居家锻炼和不锻炼是有差别的。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来讲,户外的体育活动可能是更重要的。

  “从体育教学来讲,我们要教会学生基本运动技能,其实就是居家的个人自我锻炼能力。下一步整个学校体育教育改革,首先就是推动在体育课上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王登峰表示,将来体育课也必须布置作业。现在,要把文化课的作业减下来,体育课的作业加上去,这样才能够确保我们的学生掌握运动的技能。

  学校体育,当然不是围绕各种测试在转,应当是一种兴趣,甚至热爱。

  “通过加强学校体育,开齐开足体育课,让青少年学生更多地参与体育运动,能够更多地参与户外的运动,同时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在运动中能够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使之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李建明表示,还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让社会力量、社会资源也充分进入学校,丰富课余体育活动,使之活起来。(本报北京9月22日电 本报记者 靳晓燕)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