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过去不起眼的“边角地”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造提升。记者近日从市发改委获悉,本市62个项目纳入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试点,已有36个项目获批陆续启动实施。与过去简单的环境整治不同,这些项目正在探索融合解决空间内多方面问题,让老百姓更舒适、更便捷。
36处已获批陆续实施改造
不久前,精修多时的磁器口大街周边慢行空间改造提升项目完工开放,一下子引来大批老百姓“做客”。
除了对地铁站外闲置广场进行提升外,该项目还由一条慢行系统串起不同尺度、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拆违后的磁器口大街种植国槐,有了树荫,增加公共座椅;为了体现磁器口大街的历史风貌,街道沿线安装9组体现磁器口历史风貌的艺术品;沿崇外大街西侧的乐园、畅园、趣园、雅园、宁园等五个小游园也有变化,园内增设遮阳等设施,对已有绿植进行修整……
数据显示,本市共有62个项目纳入城市公共空间提升改造的市级试点范围,市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近20亿元。截至目前,已批复36个项目。其中,9个项目基本完工,27个项目批复实施方案、正在加快实施,其余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前期工作。
记者梳理发现,已获批的项目大多分布在老城,比如前门东大街、雍和宫大街及周边胡同、校尉胡同西侧、马连道文化创意街区、百万庄社区、德胜门文化街区、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胡同等,这些项目在增加口袋公园、迷你广场、公服设施的同时,还将专门留存历史底蕴。
相比建地铁、盖高楼,这些项目成本、规模虽然不大,但却花足了工夫。项目规划前,专门记录社区居民的意见;又累计发动100余家设计单位、近百名城市责任规划师、近百所国内外高校以及相关专家参与项目研究和设计。“希望通过巧妙设计来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提高后期运维效率,减轻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强度。”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本市优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项目,鼓励与城市更新、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疏整促”专项行动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区域和专项任务相结合,优先选择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和群众诉求比较强烈的项目。
多部门多领域一起使劲儿
从2017年开始,阜成门内大街又迎来一次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作为北京城里最古老的大街之一,在周边居住工作的人们都已忘了这条大街经历过多少轮改造。
但这次不一样。“印象中,过去这条路的改造就是铺些地砖,路两侧的建筑修整一下。”在阜内地区居住多年的市民周女士用“舒服”来形容这次改造后的感受,尤其是交通的改善。
只有几百米长的阜内大街南北两侧共有4个公交站,不仅乘客容易搞晕、来回找公交车,早晚高峰排在4个公交站的“大公共”常常把拐向南的车流堵得严严实实。为此,在改造提升过程中,专门协调公交部门,4个公交站减为2个,路口交通拥堵明显缓解。“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升不再像过去的环境整治,而是融合各个方面,解决不同领域的问题。”相关负责人介绍。
但一个公共空间里的不同问题往往涉及条块分割的不同部门,在推进改造提升的过程中,是否会难以协调、耗时耗力?
记者获悉,为了推进实施试点项目,本市特意搭建起市区两级的统筹协调机制:在市级层面,市发改委牵头,联合市规自委、市城管委进行联合审核和综合指导,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在区级层面,区政府是本区域试点工作的责任主体,也由区发改委牵头统筹推进。这意味着,一个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背后是发改、规划、交通、城管等多个部门一起使劲儿。
四大类型项目是改造重点
记者获悉,本市公共空间试点项目已实施两批,第三批主要有四大类型。“地铁站及周边”类别的项目中,已初步选定崇文门站、朝阳门站、北海北站、菜市口站,将从便利公服设施完善度、景观环境品质等维度对现有车站进行一体化改建,调整进出站口位置、新增地铁换乘厅;
“活力街区和滨水空间”类涉及东四南北大街公共空间改造、小月河滨水公共空间提升等10个项目,将扩展公共绿地、增加景观小品、优化道路组织;
“城市客厅和街边公园”类有前门大江社区街巷胡同改造提升、云岗体育场周边公共空间改造等12个项目,将补充休憩座椅等城市家具,增加非标球场等健身设施及场地,使有限的公共空间最大限度地体现居民需求;
“城市微空间改造”类涉及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南区、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小区小微空间改造等6个项目,将聚焦和选取百姓身边需求反映强烈的“边角地”“畸零地”等公共空间,通过一体化设计打造一批满足市民邻里交流、丰富生活、养心怡人的公共活动空间。
这些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试点项目还将有更优的审批流程。过去,一般项目审批流程要经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概算等环节。但公共空间试点项目,只需报送达到概算深度的实施方案,经市级联审后可直接批复,不设置其他前置条件。
“不把时间浪费在走流程上,项目加速落地,让周边老百姓更快地享受到。”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当前各区也在积极申报新的试点项目,这些试点项目跑通和理顺了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的机制和模式后,将有更多项目有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