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山旧石器早中期洞穴遗址到黄山遗址仰韶时期的“木骨塑房”,从余庄遗址龙山时期“礼制”的萌芽到二里头“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为期两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汇报会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齐聚一堂,用精彩的讲述还原数十项考古发掘现场,拼起一幅从古至今的中原文明画卷。
“人从哪里来?文化从哪里起步?这些都是需要考古人回答的课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说,今年我省在田野考古、文物保护、科技考古等领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中华文明进程、夏文化研究等国家重大研究课题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深沟断崖处惊现“象牙化石”
“今年2月23日,唐河县湖阳镇亢寨村廉庄组村民在河道清淤过程中发现象牙化石。接到报告后,我们第二天就组织文物考古研究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凤剑回忆起当初的发现仍难掩喜悦,除了最初发现的象牙化石,在取土现场又发现部分象牙臼齿化石。
▲唐河县湖阳镇亢寨村廉庄出土的古生物象牙化石
当时仍处于疫情肆虐时期,考古人员却毫不迟疑地对该地点展开发掘清理工作,惊喜再次袭来:又发现了一根完整的大象门齿,和取土时发现的象牙位于同一位置,两根象牙交错在一起。“象牙表层石化呈棕褐色,长3米左右,根部最粗处直径20厘米。根据象牙臼齿和门牙初步推测为菱齿类纳玛象。”王凤剑说。
考古人员还在该地点附近采集了打制石器28件,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和刮削器等类型。
专家从采集的化石和石器初步判断,廉庄古生物化石及其它遗存的时代可能属于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当时的人类约为猿人晚期或者智人早期。同时,这些旧石器地点的发现为研究更新世时期南阳地区古生物、气候、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古人砌墙盖房用什么材料
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展开的第一次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近百年来,此地已经历三次考古发掘,今年8月22日,仰韶村遗址启动第四次发掘。
▲“涂朱”红烧土草拌泥墙皮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再次破解了诸多“文明密码”:发现有房址、墓葬、灰坑葬、窖穴、灰坑、灰沟、道路等丰富遗迹,出土了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遗物。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该遗址首次发现了大量红烧土草拌泥及类似“水泥”混凝土墙壁地面等房屋建筑材料。“这些发现刷新了业界对仰韶村遗址及豫西地区仰韶文化房屋建筑类别、形制、建造技术等方面的认识。”该遗址发掘负责人李世伟说。
在他看来,第四次发掘进一步深化了对整个遗址文化内涵、分期及年代的认识,完善了仰韶村遗址聚落布局、功能分区和聚落形态演变信息。同时为多学科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契机,将填补仰韶村遗址发现近百年来多学科研究的空白。
仅存的东周王城城墙如何“呵护”
墙体表面长了大量野生植物,墙体表面布满冲沟、裂隙且遍布土蜂窝……会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闫海涛向大家展示的这张照片,是5年前位于洛阳王城公园一角仅存地面的东周王城时期的一段残墙,如果他不特别说明,这跟废弃的土堆没有任何区别。
▲工作人员在修复城墙
5年前,整个城墙遗址处于野外露天环境中,与民居、市场等混杂在一起,居民生产、生活等活动很容易伤害到城墙本体。
“曾经总长1.3万米的城墙,现存长度不足20米。”闫海涛说,关于这道城墙,东周王城历史上有明确记载,具有历史标志和建筑标本作用,是研究东周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东周时期仅存的一处夯土遗迹。
为了抢救这处珍贵的遗迹,全面展示东周王城城墙本体独具特色的价值内涵,发挥其对公众教育和服务的功能作用,闫海涛以及他的团队历经5年的辛苦付出,采取防风化处理、土坯回填等保护措施,让东周王城城墙焕发了新活力,成了历史、文物、文化等知识的教育场所。
商取代夏是怎样的征伐路线
任何一个朝代的更替,都难以避免残酷战争和流血牺牲。商取代夏的过程也不例外。“商人是自东向西推进,最终灭夏,因此,郑州西郊就是商灭夏征途上的战略要地,而此地发现的郑州白寨城址对于商人灭夏的讨伐路线研究无疑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郑州白寨遗址发掘负责人张家强说。
▲白寨遗址出土遗物
2018年,郑州市中原区启动白寨安置区项目,按照考古前置的原则,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区域进行了系统勘探调查,确认了遗址存在壕沟和夯土城墙,白寨遗址应为商代二里岗时期城址,城址面积20万平方米。
从郑州商代“亳都”版图看,其作为都邑居中,周边建造了一系列的防御设施,形成了稳固的防御体系。“南方,望京楼遗址建造了商代城邑;西北方,摧毁大师姑二里头城并设立据点;东方,梁湖遗址已经具备了军事防御体系的性质;西方,白寨城址距离郑州商城11.9公里,其性质应为拱卫早商都城的军事堡垒。”张家强说。
专家认为,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作为二里岗时期的东西重要都邑,其性质和关系历来是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同为二里岗文化时期的白寨城址正处于郑州商城西陲,西望偃师商城,其发现将对探讨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关系提供重要的考古学材料。
本文供图/省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