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剩宴” 他们这样践行“光盘”

2020-08-12 09:49:53 来源: 大河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漫画/王伟宾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天开始,让我们拒绝“舌尖上的浪费”,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将“光盘”进行到底!

  餐厅不多点

  餐馆“出招”引领“食”尚

  

洛阳某餐馆餐桌上摆放文明用餐提示语。河南日报记者李宗宽摄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不剩菜、不剩饭”“文明用餐、节俭惜福”……8月11日,记者走访洛阳市多家餐馆发现,在餐馆醒目的位置均悬挂有宣传标语,餐桌上摆放着“文明用餐”提示语,处处可见倡导节俭、拒绝“剩宴”的温馨提醒。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朋友聚会、家庭聚餐逐渐恢复,作为“文明餐桌”的行动主体,洛阳市的餐馆、酒店纷纷“出招”,引导顾客文明卫生用餐,注重节约、避免浪费。

  洛阳餐旅宴天下新区店总经理任红晓告诉记者,该酒店倡议“光盘行动”,以“吃光”为荣,在公共区域张贴“光盘行动”的宣传海报,引导顾客按量点餐,拒绝浪费,得到广大顾客的积极回应和配合。

  任红晓说,疫情的影响警醒我们要注重粮食安全。酒店把提倡节俭的理念落实到接待服务的细节中。比如,工作人员会在点菜时提醒顾客够吃正好,还根据实际情况推出“半份菜”,如有吃不完的提醒顾客打包,免费提供打包盒。

  随着“文明餐桌”风气渐浓,洛阳市民在就餐时越来越注重理性消费,节约意识不断增强。

  “以前,外出吃饭讲面子,很少打包。现在观念不同了,真正的面子是珍惜粮食、吃光盘子中的食物,不浪费。”家住洛龙区的张女士和朋友聚餐时,在服务员的建议下,按量点了四菜一汤,减少“舌尖上的浪费”。

  为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爱国卫生工作,防止“病从口入”,洛阳市积极开展“使用公筷、健康你我”行动,倡议餐饮服务单位主动提供公筷公勺。今年8月底前,该市将评选出50家推广公筷公勺示范店,引领餐桌潮流的健康新“食”尚。(河南日报记者李宗宽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雪娜)

  食堂不多打

  食堂有妙招“舌尖”不浪费

食堂不多打许昌市创业服务中心机关食堂的就餐者绝大多数做到了“光盘”。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烜摄

  8月11日18时许,在许昌市创业服务中心机关食堂,一批批就餐者陆续到来,大厅里热闹起来。

  餐桌上,放置着写有“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的标牌;墙壁上,悬挂着以“节约粮食、光盘行动”为主题的宣传画……

  来自许昌“市民之家”的工作人员王歌,在取餐窗口取了一小份炒茄瓜、一个小馒头,还有一小碗绿豆粥。“这里的菜和主食分大份小份,可以根据需要取用。”她说。吃完后,她用纸巾擦干净桌上的菜汤污迹,主动将餐盘送回。

  许昌市创业服务中心机关食堂承担着70余家机关事业单位1800多名干部职工的饮食重任,如何让干部职工吃得营养、健康,同时又能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弘扬节俭之风,机关干部要先行。”许昌市机关事务中心后勤二处主任徐德昌介绍,为推进“文明餐桌”行动,他们在大厅的醒目位置张贴文明节约用餐的宣传标语,倡导文明、科学、健康消费理念,同时安排青年志愿者担任监督员,提醒就餐人员文明用餐。

  饭菜做得可口,也能减少浪费。他们每天公布菜谱,定期征集用餐人员的意见,组织精干力量创新菜品,制作出搭配合理、价格适中、数量适宜的“家常菜”“大众菜”,并改变供应模式,采取自选与自助相结合的办法,既增加了就餐的自由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浪费。

  徐德昌说,如今,在“俭以养德”的氛围下,大家从点点滴滴做起,节约每一粒米、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助力建设节约型单位。(河南日报记者董学彦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烜)

  厨房不多做

  董奶奶家的节约秘籍

董奶奶在讲述她的节约秘籍。河南日报记者代娟摄

  8月11日下午6时许,位于新乡市文化街的新乡学院家属院,77岁的市民董秀云和老伴儿高尚海开始做饭。晚饭很简单:中午没有吃完的饺子煎一下、清炒一盘丝瓜,再做点鸡蛋面汤,削盘西瓜,齐了!

  “现在这日子好了,不像过去缺吃少喝的,我们家做饭的原则就是宁欠勿撑,尽量不剩饭。”一边削着丝瓜,董秀云一边对记者说,她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过过穷日子,勤俭节约惯了,最怕浪费。

  因为外孙女铭浠上初中,老两口去年跟着女儿搬到现在住的地方。平时做饭的时候,他们习惯了根据家人的饭量准备,即使少欠点也没关系:“冰箱里有面条、牛排、水饺,还有奶和零食,真不够了随时做就好,饿不着!”不过十几分钟,饭菜全好,老两口招呼外孙女吃饭。

  正说着,老人的女儿下班回来,手里除了刚买的卤鸡胗,还提着中午在单位食堂没吃完的饭菜。“食堂师傅手工蒸的馒头、大烩菜挺好,今天天热没吃几口,扔掉太可惜,索性打包拿回家了。”

  中午吃剩的饺子重新回炉,摇身一变成了美味儿,铭浠喝完最后一口甜汤说:“从小姥姥姥爷就常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教育我要勤俭节约,不要浪费。在我们家,可不准掉碗底儿。你看我这碗够干净吧!”

  尽管估摸着家人的饭量做饭,但仍免不了偶尔剩饭的时候。家里的“主厨”高尚海就变着法儿“翻新”剩饭:剩下的汤面条和上鸡蛋面粉,做成美味的面条饼;剩下的米饭、青菜,再加上面条,熬成当地人爱吃的“下米条”等,总能管好一家老小的胃。

  “每到周末,孩子们总会带我们出去聚餐。看到餐桌上有些菜有剩余,我们都会打包带回来。”董秀云是一名退休的注册会计师,在这种事儿上,她依然精打细算,“不管多贵多便宜,吃到肚里就不叫浪费,看到食物倒在垃圾桶里,才让人心疼!”(河南日报记者代娟)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