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来到门诊,跟医生诉说自己经常反酸、烧心,尤其是夜间睡觉时容易发生,经常被这些不舒服的症状惊醒;
李先生在门诊诉说自己近十几年来嗓子总不舒服,没有痰,但总想咳嗽几声,这一两年说话都变哑了;
张女士哮喘五年了,去呼吸内科看了很多次,但症状总是时好时坏;
孙先生总觉前胸、后背疼,看了很多大夫,都怀疑是心脏的问题,但做检查却都是正常的,不知如何治疗。
这些病人的症状各不相同,发生的部位也各不相同,但经过全面的检查后发现,他们患的却是同一种病——食管裂孔疝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病。
胃居然“跑”进胸腔了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上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简单讲就是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口腔(包括咽喉)和/或肺,导致一系列症状的一种疾病。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种非常常见,那就是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是腹腔内脏器(主要是胃,也包括小肠和大网膜等)通过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致的解剖缺陷。想要弄明白这个病,首先读者要了解几个概念:
第一,人类在进食时,食物通过口腔到食管,再顺序经过胃、小肠、结肠等脏器,在这个过程中,有用的物质被吸收,剩余的则被排出体外。
第二,食管大部分在胸腔,胃在腹腔,而胸腔和腹腔之间有一层片状的肌肉,叫膈肌,它的作用就是把胸腔和腹腔隔开,不能相通,但在膈肌上有几个孔,其中一个叫食管裂孔,它允许食管穿过膈肌和胃相连。
第三,食管和胃相连的部位叫贲门,它和相连的一小段食管共同组成一个“门”,这个门是单向开的,当食物从食管进入胃时,这扇门打开,当胃里的东西企图进入食管时,这扇门就关闭了。而食管裂孔疝就是食管裂孔扩大了,导致胃游走到了胸腔,后果是“门”的单向开放功能丧失,食物可经食管进入胃,胃内容物也可反流到食管。胃酸反流到食管、口腔、鼻腔、肺等器官,于是引发一系列症状。
反流的症状和表现可分为食管综合征和食管外综合征两大类。食管综合征可表现为典型的食管症状,即反酸、烧心、嗳气等,同时也可表现为不典型症状,其中胸骨后不适、胸痛、背痛、腹胀、上腹痛等较为常见。食管外综合征表现则更为多样化,如中耳炎、哮喘症状、长期刺激性咳嗽、心律失常、声带白斑、息肉与胸背疼痛等,这些完全不相干的表现可同时伴有或不伴有反酸烧心等典型食管症状。
食管裂孔疝的形成与膈肌薄弱、肥胖、长期咳嗽、前列腺增生等引起的腹压增高有关。确诊食管裂孔疝一般需要做胃镜、上消化道造影、食管测压、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检查。
“缝几针”就能解决问题
不是所有的食管裂孔疝都需要治疗,只有产生症状的患者才需要医生的干预。该如何治疗呢?主要是两种方法,一是药物治疗,机理是通过口服药物的作用强行抑制胃酸的分泌,让患者无酸可反,在很多情况下,效果是很好的。但问题是患者不能停药,一旦停药,症状马上复发;而不停药,长期服用,消化功能必然受影响,而且可能带来贫血等副作用。
另一种方法就是手术治疗,即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手术简单讲,分三步:首先把游走的胃回纳到腹腔;然后缝合扩大的食管裂孔至正常的大小;最后做胃底的折叠,这个折叠可以理解成用胃给食管做一个“围脖”,作用是加强抗反酸的功能和防止复发。这个手术损伤很小,不切除任何组织,医生只是用微创的方法在适当的部位缝合4~5针,手术就完成了。手术一般30~60分钟。术后第一天病人就可以下地,一般2~3天就可以进食,4~5天就可以出院了。
手术虽然简单,只需要缝几针就可以了,但实际操作中,这几针的缝合位置至关重要。简单来讲,缝多了“太紧”,患者术后会吞咽困难,缝少了“太松”,反流的症状依然存在。因此,术者的经验和对于疾病的理解至关重要。我科将胃底折叠术进行改进,独创了特有的V型胃底折叠术式,解决了缝合松紧难掌握的问题,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