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在广大的中国农村,活跃着一支支电影放映队伍,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一方幕布,为乡村打开多彩生活。
如今,随着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基层电影放映队不断升级设备,创新服务。新华社记者走近部分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与他们一道巡览田埂地头的光影世界。
夜晚乡村有“光影世界”
一个稍暖的夜晚,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西姜寨乡白庄村的文化广场上人群不断汇集,聊天的老人,跑闹的孩童,显得格外热闹。不一会,广场周围的路灯相继灭掉,一束光源穿透夜色,打在一块提前支好的银幕上,人群瞬间安静下来。
48岁的电影放映员吴文波是村里的老朋友了。来之前,他在村微信群里征询了意见,最终决定播放呼声较高的现代戏《花开飘香》。
趁着夜色,福建闽侯县大湖乡双溪村礼堂中聚集了百余人。45岁的电影放映员林学良熟练地挂好银幕、支起放映机。虽然已在不同村庄看了好几遍《上甘岭》,但每次再看,林学良都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电影将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记录下来,我们有义务让更多人看见。”林学良负责为闽侯县大湖乡和洋里乡的27个行政村放电影,为了完成“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他的脚步不停。2020年,他所在的闽侯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乡村共放映3000场,观众达36万人次。
暮色中,重庆北碚龙凤社区广场上也聚集了上百名群众,大伙儿正饶有兴致地看一场露天电影。当晚播放的电影名为《烈火英雄》。“这种场面宏大、故事性强的影片很受百姓欢迎。”52岁的放映员杨挺说。他所在的重庆银泰影院有限公司每年向辖区播发公益电影近2000场,社区、学校、敬老院和工地都有放映员的身影。
“放映公益惠民电影,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能让基层群众共享国家公共文化发展的成果。”重庆银泰影院董事长何敏说。
山乡影院新体验
环绕声、大银幕、数字放映……位于山东省安丘市西南石埠子镇的崖头村,有一家属于村民自己的电影院。
这家由废弃仓库改建而成的乡村电影院也见证着农村公益电影逐步实现从“站着看”到“坐着看”、从“室外看”到“室内看”的转变。
“当时村里找我们反映观影需求,正好村里有几间闲置仓库和放映设备,也有放映员,我们就决定帮他们改造室内放映厅。”安丘市电影公司总经理王俊华介绍。
“现在待在家里看电视很方便,但是能跟乡亲们聚在一起看电影,感觉很温暖。”崖头村村民李莎说。
安丘农村公益电影启动标准化放映以来,给乡村百姓带去了一流的音响效果和数字画面,观影人次逐年增长,平均达到放映村常住人口55%以上。
一些地方还不断挖掘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的新功能、新空间。
如今,安丘电影公司利用观影前开展“映前宣传一刻钟”教育,采用快书、吕剧新编等方式进行政策解读、卫生防疫、移风易俗等宣传。放映范围也不断向福利机构、养老机构拓展,特殊群体足不出户也能看上电影。
把点映权交给农民
虽然农村大多数家庭都有了电视,可郭建华的放映队依然“影迷”无数。“看电影和看电视能一样吗?电视会专门拍给你看吗?”开封市祥符区西姜寨乡白庄村村民仇小兴笑着说。
仇小兴口中专门拍的“电影”叫《咱家花生好收成》,是电影放映员郭建华针对当地种植特色策划拍摄的花生种植科教片。短短半个小时的片子,每次放映都能收获五六次掌声。
67岁的郭建华是河南新华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的总经理。20世纪70年代,19岁的郭建华成为中国第一批女电影放映员,一干就是40多年。如今,她带领着26支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依旧每天奔赴田埂,点亮乡村夜晚。
在她的资源库里,很少有“大片”。农村留守老人多,郭建华就给他们放传统豫剧和现代戏;她所在的祥符区大多数农民种花生,郭建华就放映种植花生的科教片;西姜寨乡发展特色产业,种植红豆杉,郭建华就给这里的农民放《红豆杉快生长》。
“要根据农民的需求放电影,把电影的选择权交给农民。”郭建华说。如今当地花生产量提高了,郭建华准备筹拍第二部科教电影,帮助农民了解市场,打开销路。“片名我都想好了,就叫——《咱家花生好卖钱》!”(记者史林静、张志龙、赵雪彤、刘恩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