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这个命题,说到底还是个态度问题。很多资方选择复制粘贴式的翻拍,因为这样似乎最安全。一个口碑IP自带的流量足以冲抵掉版权费,再请几个本土明星出境,多数能确保稳赚不赔。而秉持这种思路的资方,是把电影等同于没有生命力的普通商品,把版权费当成了剧本费,有的甚至连分镜都会照抄原版。然而,毕竟人家花钱了,貌似也无可指摘,碰上没看过原版作品的观众,搞不好还要夸上几句。
但这种快进快出的翻拍方式,本质上是一种低买高卖的逐利行为,根本没有技术含量,就好像一剂能够带来片刻欢愉的福寿膏,对电影行业的长期发展无疑是一种慢性伤害,更谈不上发挥推动和引领本国电影创作的效用。
与之相比,土耳其电影《7号房的礼物》就显得高级多了。这部电影翻拍自多年以前的韩国同名爆款,但从中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土耳其创作团队的诚意和实力。原版的故事核心虽然没有变,但经过巧妙的本土化处理后,旧故事延展出了新意境,不管是否看过原版,观众均能获得崭新而愉悦的观影体验。不夸张地说,这样的翻拍堪比一个优秀的原创作品。
看过原版的观众都知道,这部电影主打智障父亲和乖巧女儿的亲情牌,其催泪效果有口皆碑。本来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这一元素已经足够动人,然而土耳其团队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们并没有沿着原版的催泪路线继续做文章,而是大胆地另辟路径,结合本土历史文化元素,营造出了更为惊艳的电影表达,让一个旧IP彻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原版故事始终紧紧围绕父女情深的主题,年幼的女儿被送入牢房与父亲相会,一个极其聪明的女儿和一个极其愚笨(智障)的父亲之间碰撞出的真挚情感,彻底打动了周围所有人,包括犯下各种罪行的狱友,甚至遭遇情感困境的典狱长,进而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故事还是这个故事,但土耳其版却不再把诠释亲情以及亲情的巨大能量作为核心诉求,而是把它当作叙事载体。故事背景设定在1983年,那时土耳其处于军政府的威权统治之下,军队首脑拥有绝对的权力。一次意外让智障父亲被误认为是导致司令官女儿死亡的罪魁。原版中真凶不得而知,本片中索性设定为,包括司令官本人在内,几乎人尽皆知父亲是无辜的,然而偏执的司令官一意孤行,坚决要把智障父亲置于死地。片中,所有人物的努力不再仅仅是为了促成父女团聚,而是想尽办法去证明父亲的清白。
然而,影片通过种种细节一再渲染,在威权的统治下,众人的努力注定是徒劳的。本片特意增加了目击者这一角色,而司令官竟可以在几乎是众目睽睽之下,处决了目击者,直接断送了为无辜者免死的最后一丝希望。影片清晰地刻画出了权力的傲慢,以及它对自由权利的压迫,呈现出被压迫者的无力和绝望。而与此同时,这种压迫造成的愤怒和反击,也被影片完整地还原出来。女儿的老师、父亲的狱友,乃至原先对父亲怀有敌意的监狱军官和典狱长,都一个又一个地站到了父亲一边。人们最终发现由于法律的缺席,通过常规途径根本无法让父亲得救,他们不得不选择自己的特殊方式去完成正义的伸张与救赎。
如果说原版主题是浓烈的亲情战胜了个体的局促,那么这部土耳其翻拍版传递出来的则是这种亲情所唤起的良知,最终战胜了看上去无比强大的威权。于是,这种战胜就显得更有价值。以片中典狱长为例,看上去,他是被父女之爱所感动,实际上促使他行动的是被这种感动激活的一种愤怒,一种事关无辜父女产生出来的同仇敌忾。
影片结尾,众人接力式地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帮助父亲脱罪,无异于一场反抗者的胜利大逃亡。在这个过程里,有的人放下了手中的权力,有的人交出了自己的自由,更有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从片中我看到了一个集体百般妥协无果后的终极觉醒,以及觉醒后他们对抗威权的坚定决心。
可以说,这部土耳其版《7号房的礼物》,是在原版基础上的一次成功升华。不仅故事更为丰满,节奏更为有力,更是从亲情关系出发促成了一个社会学问题的反思。这样的翻拍已经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次超越原作的改编,甚至是一次专注于意义挖掘的全新创作。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这样的翻拍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