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伶:乘风破浪、越过山丘,只愿优雅健康地老去

2020-07-15 17:31:02 来源: 中国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新京报动新闻出品

  接到《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组邀请电话的那一刻,陈松伶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1975年。当时,赵雅芝主演的女性题材电视剧《乘风破浪》正在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热播。那一年,赵雅芝21岁,《乘风破浪》是她演艺事业的开端;那一年,陈松伶不到5岁,她坐在电视机前,羡慕地看着姐姐们乘风破浪。近半个世纪的时光,也未曾冲淡这一幕的记忆。

  “我那时候很小,但基础就在这儿奠定了。”陈松伶笃定地说。她虽然如今已经不太确信剧情细节,却还能随口哼唱起主题曲:“时时望前莫后退,人人莫愁无伴侣,迢迢路长万里也未觉疲累……”10年后(1985年),还是中学生的陈松伶参加了TVB举办的“叶倩文唱歌大赛”成为冠军,由此开启了她乘风破浪的演艺生涯。

点击进入下一页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而这首歌,也仿佛她的人生写照。

  关键词:半工半读

  片场见面郑伊健总会问:功课做完了没

  “14岁就半工半读,很多人围着我转、照顾我。那时候让我去银行,我都不会。”

  《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里,陈松伶谈到了她刚入行时的情形,坦承自己在生活上小白的一面,但也勾勒出了一位刚入行就成为宠儿的演艺明星的日常。那时的陈松伶,确实有乘风破浪的底气和锐气。

  才16岁,她就在电影处女作《鬼马校园》中(1987年)担纲女一;紧接着出演了电影《刑警本色》(1988年),该片的演员番位是——周星驰、甄子丹、陈松伶、吴镇宇、刘江;18岁她与黎明合作电视剧《天涯歌女》(1989年),饰演一代歌后“金嗓子”周璇。此后的若干年里,陈松伶出演了《月儿弯弯照九州》《蜀山奇侠之仙侣奇缘》《笑看风云》《天地男儿》等经典剧集,成为TVB当家花旦。她搭档过的男演员,从郑伊健、郭富城、张智霖到古天乐、张家辉、罗嘉良、林保怡、郑少秋……

  不过,陈松伶和他们的交集仅限于拍戏。在她北上内地发展后,联系就更少了。回想当初一起拍戏的青春岁月,陈松伶记得那时大家都是新人,年纪差不多,演戏时常互相帮忙。大家体谅她半工半读,搭戏的演员会帮她盯拍摄进程,不拍她的戏时就催她去灯光房赶紧写作业。和她搭戏颇多的郑伊健,片场见面打招呼的日常就是——“你刚放学啊,功课做完了没有?”

  演艺事业前景大好,但陈松伶认为读书更重要。如果演戏和考试发生冲突,她一定果断选择后者,为此推掉不少片约。在当时的大环境里,这种坚持是个异数。“大家都觉得我很傻,因为人到80岁还可以念书,可演艺行业的机会不是每次都有的。老板、经纪人,整天因为这个事情和我谈话。”众口一词的劝说也没令陈松伶退让,她想到了偶像许冠杰、林子祥,他们都是大学毕业生。“他们的作品和呈现出来的气质又是我那么喜欢的,我就觉得是不是读书的关系?”

  半工半读的陈松伶最终如愿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回头看当初的选择和坚持,她没有后悔——读书对于演艺没有直接的帮助,却为她提供了另一个层面的支撑。“念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基石,让我知道明辨是非,也让我在演戏时有了更多的参考。”演戏技巧方面,陈松伶坦言她本应去艺术学院进修,却走了相反的路子,在表演中学习。就像她的第一部电影《鬼马校园》,全靠本能反应和现场摸索,通过不断挨骂和表演上吃亏的地方,学到新东西。

  关键词:音乐剧

  音乐剧演员,一个让她引以为傲的职业

  “我是一名歌手、演员、音乐剧演员,出道已经有35年。”

  陈松伶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首期开场就演绎了《饿狼传说》,经典旋律带来的“回忆杀”让观众秒回《雪狼湖》音乐剧现场。最近几年,她一直专注于音乐剧《妈妈咪呀》的巡演。节目里做自我介绍,她把“音乐剧演员”单独拎出来,与歌手、演员并列。“这(音乐剧演员)是我引以为傲的职业。”陈松伶告诉新京报记者,可见音乐剧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出道35年的陈松伶,既品尝过少年成名的繁华喧嚣,也蹚过人生的至暗时刻,如今正在经历重新开始的柳暗花明。而每一个阶段,音乐剧都是她人生的见证。2005年,她与前经纪人分道扬镳遭遇重创,想要离开香港熟悉的环境,于是接受经纪人陈淑芬邀请参与《雪狼湖》的巡演。这是她第二次演《雪狼湖》,上一次演《雪狼湖》(1997年)时,她的演艺事业正如日中天。彼时,陈松伶刚刚因为前一年《天地男儿》《新上海滩》两部剧的热播,让她红遍华语圈。

  两次演《雪狼湖》的心境完全不同,她认为第二次状态更好。因为1997年第一次面对这么大型的音乐剧,她一直担心达不到要求,担心观众的反应,无形中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如果回到那个年纪再来一次,我不会给自己那么大压力。”到2005年再演《雪狼湖》,生活上遭遇的变化分散了注意力也分散了担忧,上了舞台没有想那么多,呈现出来的效果反而更好。“我那时就想,工作上不要钻牛角尖,可能效果会不一样。”

  谈到2005年离开香港北上发展,她说,当时只想离开,并没有明确的方向。“那个熟悉的地方让我觉得压力很大,就是想离开,不论去哪里都好,可能是新加坡,也可能是旧金山,我有家人在那边……但从来没有想过,我会跑这么远。后来因为在上海工作时认识了我先生(张铎),他给了我一种很安全的感觉。那时开始,奠定了我们感情的方向,也坚定了我北上定居和工作的想法。”

  到了近两年出演《妈妈咪呀》音乐剧,她更放松了。虽然排练十分辛苦,还因为普通话不够标准留堂加练台词,但她与丈夫张铎感情甜蜜,工作上得到另一半的支持,心情也更快乐。“体力上挑战自己,声乐上更进一步,一定要达到百老汇音乐剧的标准。我没有觉得这是压力,反而是更自如了。好像我的羽毛更丰盈一点,能够掌控得更好一点。”

  关键词:母与女

  电话里从不絮叨,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做菜

  “妈妈,最近发觉您的手不断在抖,真的很害怕您有一天会忘记我。”

  如今49岁的陈松伶恬淡包容,在节目里像一个温和的大姐姐,跟谁都相处愉悦。很难想象,年轻时候的她棱角分明,离家出走过,也终与家人言归于好。节目里她写给妈妈的话发自肺腑,敏感的海陆听了当场落泪。

  陈松伶眼中的妈妈,是典型的狮子座,虽然年纪大了却依然活力十足。“她还有那股劲儿,做事就要做第一,还有很多工作的事情没有完成。她是年轻人的心境,但体能已不是那个状态了。”陈松伶发现,妈妈在70岁以后,就会不自觉地手抖。“老人家到了一定年纪,每一年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流逝掉很多青春和体力,会在细节上显现出来,这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这让她越发珍惜和妈妈相处的时间。

  年龄和阅历带来了改变,也映射到了母女关系上。陈松伶形容这是一个进步的包容的过程:“如果它是一个不好的现状,一定要去改变它。如果是一个好的现状,要去维持得更好。我不能要求别人,但会要求我自己。”现在的陈松伶,每年会安排家人一起出游,会经常打电话跟妈妈聊天。不过,她们很少有“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这样的絮叨和叮嘱,因为足够了解,知道对方定会好好照顾自己。

  现在母女之间经常性的话题,是陈松伶请教某道印尼菜怎么做好吃,因为她乐于下厨,而妈妈烧印尼菜本就很拿手,有时也会请教工作上的一些事情应该怎样处理。陈松伶评价妈妈是工作上很有能力的女性,跟时势不脱节。“我觉得她是一个很好的上司、很好的老板,永远会给到很好的建议,然后你自己去消化,看适不适合自己。”

  ——越过人生的那座山丘——

  人生的困境有时就像一座望不到顶的大山。但不管多艰险,越过之后,就是宽广。正如《山丘》里写的,望着大河弯弯,终于敢放胆,嘻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现在的陈松伶,不再是那个待在家里也要拉紧窗帘的明星。她可以随意在北京街头闲逛,听的哥侃大山,帮婆婆拍抛纱巾的打卡照。陈松伶说,她以前在香港的生活状态很憋屈,来北京之后反而活得更自在,她喜欢这里的朴实。

  生活,从憋屈到自在

  ——最爱坐出租车听的哥侃大山

  刚来北京时,陈松伶保持着晚上开窗睡觉的习惯。有天醒来一下床,发现脚底沙沙的,每走一步都有脚印。“原来是沙尘暴!我像个孤陋寡闻的人,不知道要关着窗户睡觉。”陈松伶笑着回想。“它就像一位18岁的少女,每年都有不同的变化。”她用一种偏文艺的腔调形容这座城市,话语里透着喜爱。

  眼中所见常和心境有关。陈松伶以前在香港,没有工作安排时很少出门,在家也整天拉紧窗帘,担心狗仔队用长镜头偷拍。“香港的艺人可能就会有这种压抑感或者说恐惧感,加上人口多、密度高,没什么隐私。确实我可以用这两个字来形容,憋屈。”到了北京,她觉得生活得很自在,随便去哪儿都不用在乎别人的目光,也没有太多的人认识她,可以大大方方逛地摊找大爷大妈聊天。

点击进入下一页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在北京,陈松伶喜欢和出租车司机聊天,也喜欢到菜市场买菜。“(坐出租车)我只要开一个头,之后就是他们说了,我好像听相声一样。经常会聊买房啊,或者经过的这个地方以前是什么样的呀,然后聊哪里的菜好,他们会告诉我小关市场那边好,三里屯这边的会比较贵……我能得到很多信息。”张铎经常问喜欢听的哥侃大山的陈松伶:“今天又坐了几趟出租车啊?聊得开心吗?”

  陈松伶平时保持规律的健身——做tabata(一种高强度间歇训练),一周三到四次的快走。她听过一句话,人老了腿很重要,所以在腿部锻炼上下了苦功。“我现在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防老、为了健康。我觉得如果不想看到以后自己变成什么样,就要从今天开始防止。”女艺人大多对年龄有些介怀,陈松伶倒看得开。“因为真的没得瞒,也不需要隐瞒,买机票肯定要看身份证的。生老病死是正常的现象,最主要的是能优雅健康地老去。”

  感情,有“埋怨”但更多是共鸣

  ——红烧鱼做成鱼汤,照样还是好吃

  陈松伶2006年和张铎因出演电视剧《血未冷》相识相恋。2011年结婚至今,他俩的相处慢慢透出了相濡以沫的味道。陈松伶的普通话难免带点港腔,她曾在微博上发过一段音频,把“染发剂”念成“研发机”,张铎字正腔圆地校正:“染发剂,剂,四声。”陈松伶笑着解释,随时纠正她的发音是张铎“知错能改”的开始。以前他听懂了话意就不再纠正发音,直至陈松伶工作时面对普通话台词才知道自己发音是错的。“那时候我是有点埋怨的。他上戏毕业,本身还是老师,明知道我说的是错的,也不纠正我,怎么可以不教自己的身边人?”从那以后,张铎就上心了,“染发剂”这样的纠错成了两人趣味的日常。

  新京报动新闻出品

  在陈松伶眼中,张铎是比较“黏人”的另一半。“我喜欢一个人走来走去,但他喜欢两个人共同行动。甚至他喜欢的运动,也一定拉我参加。”陈松伶指的是高尔夫球,但她每每拒绝张铎的邀请,“真的不喜欢,而且太晒了”。但这不影响张铎陪她一起健身,一起逛菜市场。陈松伶微博上常晒自己做的美食——香茅牛腱、泰式虾饼、鲜虾马蹄馄饨、笋干可乐鸡翅。被问起张铎的厨艺,陈松伶忍不住乐了。两人谈恋爱时,张铎颇以厨艺为傲,做过红烧鱼。“他一直打电话问妈妈怎么做,放多少水。结果做出来的不是红烧鱼,是整锅的鱼汤。爱情的甜蜜让我相信这个‘红烧鱼’很好吃。”

  陈松伶与张铎父母也相处融洽,她觉得公婆是说东北话的开心活宝,尤其喜欢他们带来的生活气息:他们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出门买菜,用新鲜食材把冰箱塞得满满的。“他们还教我,买鱼要注意,不要让小贩偷偷放很多水进去。买菜一定要上公平秤,我以前都不知道公平秤是个啥。”说起公婆,她语调里不自觉带了点东北味儿。每年安排一家人一起旅行,陈松伶会不嫌麻烦地帮婆婆收拾出一包的丝巾。“她到了一个地方觉得喜欢,就抽出一条丝巾来拍照。抛丝巾的动作是一样的,但不同颜色的丝巾,情绪是不一样的,特别有趣。”

  工作,有受限也有愿景

  ——“中年演员”被淘汰,不公平也不健康

  如今,定居北京的陈松伶,感情生活美满,工作也更从容。近几年她接的工作不算多,更能够专注地沉浸在音乐剧《妈妈咪呀》的巡演上。她特别享受舞台上的表演,喜欢这种能够与观众直接交流的感觉。“演一部戏,要等上映或者播出后才能知道观众喜爱不喜爱,都猴年马月了。舞台上表演,立马就可以知道观众的反应,知道自己的表演有没有问题,对自己的挑战和衡量都是比较直观的。如果说演唱会是歌手的终极目标,我觉得音乐剧就是演员加歌手的一个终极目标。”

  很多内地女艺人都感慨过“中年危机”。她们一旦步入中年,就会面临工作机会减少、合适的角色减少的境况。哪怕她们此时演技正在巅峰,阅历也积累到适合塑造更丰富的人物,影视剧的投资方依然会找比不上她们的演技,但更有流量的年轻演员。陈松伶对此也颇有同感。“有流量、白瘦美和年轻感已经是一种趋势了。这会让实力很强的中年艺人,很少能演到适合她们的题材和角色。这有些不公平。而且这样的淘汰,我觉得也不太健康。”

  去年上映的电影《爱尔兰人》让她看到,影视科技的进步未来也许能化解演员们的“中年危机”。片中,70多岁的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通过科技“返老还童”,表演自己20多岁时的状态。“是演员本人真正去演的,而不是用CG或者Animation做出来的,所以灵魂就还在里面。”但回归到当下,陈松伶承认因为年龄的缘故,自己在影视剧方面的发展会有点限制,未来希望在音乐剧方面有更多的作品。“我认识很多很棒的音乐人和音乐剧演员,会一起创作音乐剧,因为真的是我喜欢的。”

  新京报记者 杨莲洁

  摄影 郑新洽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