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纪录片如何讲出文物的人情味

2020-06-22 17:04:46 来源: 新华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推出“文物‘潮’我看”大型融媒活动,该活动将用三个月的时间,以新媒体手段和“短视频+移动直播”的方式,向受众全方位展现祖国各地的文化遗产风貌、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和文博工作背后的故事,用更加贴近受众的语态解读文物,拉近与受众距离。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到《国家宝藏》《中国的宝藏》,近年来,众多纪录片和综艺节目将视角对准文物,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让文物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逐渐走入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视野。

  用趣味性表达方式让文物走向大众

  随着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文博纪录片在深挖作品主题内涵的同时,开始走向大众,尤其关注年轻受众的审美和收视习惯,把握网络环境的传播特点,注重作品的互动性,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充分把握B站的特性,让观众通过弹幕去分享和传播他们对该纪录片的理解,在B站上引发收视热潮。今年4月23日,让网友们“献出膝盖”的王津、亓昊楠师徒走入百度直播间,利用直播的形式,打破时空界限,为大家独家还原古钟表修复技艺,为大众解锁了非遗文化的别样打开方式。《国家宝藏》将综艺与文物相结合,让明星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使得诸多年轻观众为其精良的制作水平点赞。

  《如果国宝会说话》一、二季精准选择渠道,重点发力微博、B站、抖音和地铁交通等年轻人聚集的平台和渠道,通过播出前夕一系列刷屏式活动成功圈粉。该片总制片人史岩认为:“第三季继续了前两季的风格,但又在内容和技术呈现上取得突破和创新,文物的厚重分量通过最现代最流行的艺术方式得到表达。”“虽然每一件文物背后,都会有长长的故事,我们似乎在5分钟里很难讲足听够,但是它们的诉说引发了观众浓厚的好奇心和无限的想象力,许多人会借此机会去寻找更多的史料、材料,帮助自己更完整地去解读这些文物所传达的历史文化符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认为。

  以科普、科创的视角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

  此刻的文物,曾经是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一件手工器物,凝聚了制作者的设计思考,更融入了时代的情绪与哲思。文物是文化的图谱,也是历史的镜像,如今更成了当下纪录片创作的源泉。不少文博纪录片,用科普、科创的视角让文物活起来,拉近了与青少年的距离。

  每一件文物,都孕育着不同的学科和古人的智慧。《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纵贯魏晋至唐代,横跨艺术、历史、科技、考古等多个领域。该片总导演徐欢认为,创作团队不仅关注人们耳熟能详的“魏晋风度”“大唐气象”,还把更多眼光投向包括制造业、工程学、法治建设、对外贸易等方向的文明物证。中英合拍纪录片《中国的宝藏》则邀请英国著名节目主持人阿拉斯泰尔·苏克带领观众踏上博物馆寻宝之旅,每集都从馆藏文物珍品切入,探索中华文明的特征。这些纪录片以科普的形式,让青少年了解了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以及文物对当下的精神观照,更能引导他们关注文物以及文物里的中国。

  另外,《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以问题驱动,以回复国宝留言为引导,融合基础学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唤起孩子对中华文明的感官认知;通过古老的文物激发孩子们对知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此次别出心裁的主题教育活动“送给青少年的一堂课”开创了文化教育的融合模式,让国宝在全国青少年的心中“活起来”:“人头壶为什么流泪?”北京的孩子模仿人头壶的凝望,风趣幽默间知道了人头壶的用途。“跪射俑为什么跪着还能那么稳?”广东的孩子们用二次元的方式画出了跪射俑背后的三角稳定原理,让大家秒懂文物描述的经典力学原理。远在新疆克拉玛依的孩子们直接将数十件文物串联在一起,从在何尊上找到“中国”二字时感受到的无比激动和自豪,到辨识甲骨文中寻找自己的姓氏,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从在阿斯塔那陶俑和文书中理解盛唐时期严明的律法如何保证丝绸之路的繁盛,到通过AR扫描发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的奥秘,远在西北边陲的孩子从文物中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出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制片人李艳峰说,这种送给青少年一堂课的方式,“通过精准传播策略的执行,将文化自信、立德树人、中华文明脉络这样宏大的主题以轻松化游戏化的方式送达全国各地,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进了每个孩子心灵深处”。

  历史与现实呼应引发情感共鸣

  不论是前几年走红网络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还是中英合拍纪录片《中国的宝藏》……这些讲述国宝故事的纪录片,展现了国宝所处时代的生活片段,还原中华民族在历史演变中流传或失传的文化传统,并与现代生活中的历史痕迹相呼应,让观众从情感和心理上得到更大的共鸣。

  《如果国宝会说话》宣传总统筹张雪梅认为,“这部纪录片从物证和影像两个维度去定位整个文物的时代坐标,国宝们成了跨文化、跨时空的信使,体现了文化传播的美美与共”。在《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中,来自18家博物馆的25件国宝带领观众“回望唐朝”。如《立狮宝花纹锦》以现代设计师视角解构唐代丝织品工序,用现代人易于理解的“编程”思维诠释“大唐新样”;《阿斯塔那俑与文书》,以剧场形式还原了一场发生于唐代的诉讼纠纷……在5分钟的正片中,文物是独一无二的主角,特别设计的叙事方法唤醒了它们沉睡千年的心,而这些国宝在讲述自己身上承载的工匠情感、历史厚重和主人寄托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魂,以及文明的传承。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看来:“《如果国宝会说话》一开始就摒弃严肃紧张的脸,以短片之轻负载文物之重。它拒绝宏词阔论,慷慨激昂,而是回到日常,回到人性,用今日之心触摸隐藏在文物内部的心跳,回到历史现场,与李白、杜甫推杯换盏,笑谈人生,寻找情感的共振。”

  正如该片出品方负责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召集人庄殿君所说:“讲述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故事,让中华文明的光彩愈发绚丽夺目,这是我们纪录片人的使命所在。”(记者 牛笛)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