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展现生态文明是纪录片人的必答题。在第27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后,多部国产自然题材纪录片上映,引起关注——
将镜头对准美丽中国
光明日报记者 徐谭
5月22日,我们迎来了第27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近期,《天行情歌》《岷山秘境——王朗》《方舟·东黑冠长臂猿》等多部国产自然题材纪录片纷纷上线,在疫情期间为人们提供了重新思考和审视自身与大自然关系的窗口。
《我们诞生在中国》海报 资料图片
前不久,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五洲传播中心和哔哩哔哩(B站)联合在线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自然纪录片是近年来国际传播的“硬通货”。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当下,纪录片如何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已成为相关从业者的必答题。
高科技助力 营造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自然纪录片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鲜明的自然观察特性,摄制团队的“秘境之眼”或将生活中罕见的动物及其行为记录下来,或以微距等比较新奇震撼的视角展现给观众。
但捕捉野生动物的画面无疑是巨大挑战,摄影师常常为了克服自然条件限制和极端环境的阻隔而付出巨大艰辛。摄影机的相机锂电池在低温环境下耗电加剧,工作时间大大缩短,《岷山秘境——王朗》摄制组人员不得不冒着零下10摄氏度的低温和山谷里没膝的雪坡进山为不久前安装的触发式相机更换电池,以免电量耗光关机。自然纪录片摄影师除了配备红外自动触发相机、微距、热成像等高科技“秘密武器”,还要掌握与野生动物“打交道”的本领,这就需要科学顾问和具备相关知识的调研员加盟指导。纪录片《迁徙的鸟》摄制工作历时三年,跨越70多个国家,参与者除了150多人的拍摄队伍和17位飞行员,还包括一支科学顾问团队。
《我们诞生在中国》海报 资料图片
纪录片《天行情歌》的主角天行长臂猿,是由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摄影师跟随科学家的脚步,在山上与长臂猿长期适应相处,经年拍摄才得到这些珍贵影像。实际上,拍到动物画面只是一部自然纪录片的最低标准,为了使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国际自然纪录片领域对画质、音效的追求从未止步。近期上映的几部国产自然纪录片采用4k超高清摄像技术,从而使视听呈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让观众获得了在日常审美中无法企及的视觉体验。
通过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观众通过自然纪录片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从中体会到动物和人类一样的情感,同时也能激发人们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跨文化传播 从自然视角生发客观叙事
一部自然题材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往往要越过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多道槛,文化差异会导致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吸引力降低。有学者用“文化折扣”来解释这一现象,而自然纪录片在降低文化折扣率、跨越文化边界进行传播上具有显著优势。
如果说视听呈现是自然纪录片影像意义表达的第一层面,那么叙事则是自然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的第二层面。一部优秀的自然纪录片会在展现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兼顾艺术美学表现手法,用国际通用语言展现生态故事。《天行情歌》中,天行长臂猿的“天行”二字,英文翻译为SkyWalker(天行者),既展现该长臂猿具有在树上灵活行走的功夫,又为中国的长臂猿保护行动赋予了更加鲜明的国际标识。
在剧情电影中,人物的对白和独白可以直接推动叙事,而对于以野生动植物为主角的自然纪录片而言,旁白解说有时也并没有那么重要,展现自然环境和行为状态的镜头语言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拟人化手法是自然纪录片常用表现手法,将人类社会的矛盾、冲突甚至情感心理投射在动物世界,给人以感染和启示,往往能给观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如纪录片《未至之境》第一集解说提到,大熊猫妈妈让孩子“自己去闯荡”,画面切换到年轻熊猫离开远去的背影,仿佛一位人类母亲送儿远行,令人动容。《天行情歌》运用交叉蒙太奇手法,巧妙设置悬念和冲突,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两只长臂猿的画面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使观众在两只相距了3000多公里的长臂猿通过人类通信工具你唱我和的交替画面中,情绪也逐渐达到高潮。
自然纪录片通常以交叉剪辑叙事逻辑,展现动物或植物王国里的奇妙世界,让全球观众打破文化隔阂,共同陶醉于大自然之美。这类纪录片打破文化壁垒,成为国际传播的有效载体,不仅让中国观众能感受到世界生物多样态之美,也能让世界观众体悟到中国独特的动物种类与自然奇观。
多维度观照 唤醒生命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随着拍摄技术进步和叙事手法的成熟,自然纪录片的镜头离大熊猫、长臂猿、雪豹等“明星”物种越来越近。特别是前些年由陆川导演的《我们诞生在中国》上映后引发世界观众的共鸣。当我们将镜头拉得更广一些,便可以从更多维度观照“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
去年绵延数月澳洲大火夺走了数亿动物的生命,部分物种或将在澳洲大陆彻底消失。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当下,人们已经意识到,78%人类新发传染病与野生动物有关。一条条消息,一个个数字,敲响了生态警钟。
人与自然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征服自然,再到今天所提倡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不仅意味着观念的回归,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也是一种人与自然在对立统一过程中形成的系统发生、协同进化的过程和状态,这是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灵魂和实质。在这个大前提下,自然纪录片的作用不言自明,展示的是大千世界,投射的是人文眼光。展现并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已成为自然纪录片的必答题。
纪录片的传播效果与受众认知心理过程密切相关,大致可以分为认知、情感、行动三个层次。一部优质的自然纪录片,能够使观众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激发美的感受和心理认同,影响生态伦理取向,从而激发参与生态保护的行动。中国、越南联合摄制的《方舟·东黑冠长臂猿》,讲述中越两国科学家和保护工作者十余年跨国联合保护工作的历程,使观众意识到全球共同行动的意义和价值,号召更多人加入到长臂猿保护行动中来。
近期,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滥食野生动物已被视为必须革除的陋习,更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加快调整,禁猎、禁售会有更加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未来,将有更多的优质国产自然纪录片把镜头对准美丽中国,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03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