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动人瞬间都是前行的力量

2020-12-25 08:21:07 来源: 中国文明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时间流逝,而影像定格。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影像记录了我们亲身经历过的非同寻常的瞬间,记录了那些瞬间里饱含的情感和力量。

  相信很多人都记得,冬春之际,很多普通武汉市民在纸板上、床单上、阳台上、窗户上写下朴素话语:“因为有你,武汉不怕”“感恩有你,武汉必胜”……居家隔离不能外出时,居民用这些话语与外界对话,短短一句“谢谢你们”,打动人心。

  这些话,是武汉人在说,也是武汉这座城市在说。是对为武汉拼命的人说,逆行支援我们的人说,也是对所有关心武汉、祝福武汉的人说。读这些话的人读得很慢,读出了不舍和泪水,读出了共迎大战、共克时艰的生死情谊,也读出了人与人之间最柔软也最强大的部分。

  这些话是这特殊年份武汉人真实的情感抒发。因为真实,我们许多人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疫情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变得比任何时候都要柔软,也更加强大。

  2020年5月20日,东西湖区顺丰武汉电商产业园项目工地,塔吊沐浴在火红的霞光中,一架飞机迎着旭日缓缓飞过。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李永刚 摄

  英雄的城市身后,是奋斗和努力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微光,让城市熠熠生辉。

  回首来路,要感谢每一个为武汉付出的人。是你们,集结队伍,为武汉千里奔赴;是你们,没日没夜地建设“两山”;是你们,没有三尺讲台,依然走至镜头前传授知识;是你们,顶风冒雨筑牢堤坝;是你们,把车厢当作文明窗口,给陌生乘客带去温暖;是你们,用塔吊、盾构机,为武汉疫后重振积蓄动能,还有那些志愿群体、凡人英雄,他们是大写的“人”,挺起了这座城市的高度。

  清晨第一缕阳光里,深夜里昏黄的路灯下,喧闹忙碌的街头上,长江码头鸣笛的轮渡上,朗朗书声的校园里,隆隆轰鸣的厂房内,迎来新生命的医院中,还有公园里、考场上、音乐厅……那些空间和时间交叉而成的坐标,见证了这座城市复苏的不易和艰辛,记录了步步向好的温暖瞬间。

  时间见证了英雄城市的浴火重生。从冬日街头的空荡荡,到等着买一杯热腾腾奶茶的长队,只有经历大战的惊心动魄、大考的艰苦卓绝,才知道这貌似两重天的景象,是一关一关闯过来的。无数个日夜的努力,远不是一马平川、高歌猛进的坦途,那些没有打倒我们的,终将让我们更强大。

  2020年的日历即将翻过。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放眼未来,我们的内心更坚定、精神更强大,前行的脚步更有力量。

  制胜之举

  “封”一座城,护一国人

  关闭离汉离鄂通道,暂停市内公共交通——这是武汉记忆中史无前例的76天。

  2020年1月23日起,这座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按下“暂停键”,这在武汉城市历史上从未有过,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也没有出现过。2月11日起,武汉市决定对全市所有住宅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封控再度升级。

  “封”一座城,是为了切断病毒传播和蔓延,是为了在武汉主战场上,集中力量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严防严控的背后,是救治战场上的争分夺秒,是防控战场上的严防死守。白衣战士舍生忘死,为每一个生命拼尽全力,武汉人坚韧不拔、顽强不屈,以“硬隔离”来阻断病毒。他们是各具性格的鲜活个体,也是万众一心的抗疫战士。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识大体、顾大局的武汉人民为全国抗击疫情争取了战略主动,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

  在4月8日这天,武汉迎着阳光,打开城门。

  3月20日,从封闭的中华路码头看龟山电视塔。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邱焰 摄

  1月26日,武汉“封城”后第4天的汉街。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邱焰 摄

  1月29日,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停靠在廊桥边的一架架客机。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陈卓 摄

  1月28日晚,西桥社区安保员李国华喊话提醒居民防范新冠疫情。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陈卓 摄

  1月23日,武汉星悦城生鲜市场,买菜的人多了起来。当日10时,武汉“封城”。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邱焰 摄

  1月30日,长江大桥车少人稀。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苗剑 摄

  1月23日早晨,武汉西往宜昌方向高速路口,私家车排起了长龙。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何晓刚 摄

  两山建设

  为了生命的生死时速

  很少有哪个建筑工地像火神山、雷神山医院那样争分夺秒,雷霆万钧——早一分钟,就可能早一分钟让病人得到生之希望。

  在亿万“云监工”的注视下,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滩涂之地迅速“生长”。短短时间内,拔地而起的不只是两所医院,也是生的希望。

  哪有什么“基建狂魔”,不过是普通人的拼命。“白加黑”“5+2”“两班倒”——几十个工种穿插作业,24小时连轴转,进出车辆络绎不绝,全国各地的设备不断加速到场,火神山、雷神山的夜晚灯火通明,日夜沸腾。

  上万普通人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在那些紧张到以分秒计的日子里,他们同样是生命的守护者。

  1月24日,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上百台大型机械24小时不间断作业。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金振强 摄

  1月28日,武汉市蔡甸区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工人们通宵达旦施工。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胡冬冬 摄

  1月30日,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病房框架结构逐步搭建起来,单层病房框架结构也在加紧建设中。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陈亮 摄

  2月5日晚,进入冲刺阶段的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灯火通明,工人在加紧完成装修收尾工作。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苗剑 摄

  1月29日,建设中的火神山医院,几位施工人员在温暖的阳光下短暂午休。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喻志勇 摄

  2月5日傍晚,雷神山医院工地现场,建设者在加紧进行施工收尾作业。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苗剑 摄

  1月29日,建设中的火神山医院,两名工人在仅30厘米高的板房下方空隙里安装下水管道。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喻志勇 摄

  八方驰援

  举国同心战武汉

  疫情突如其来,全国一盘棋,迅速打响阻击战。

  除夕夜,武汉“封城”第二天。来自上海、广东和军队医疗队的第一批医护人员紧急受命,火速赴汉。短短一个月内,人民解放军和全国各地3.5万名医护人员白衣为甲,向险而行。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四大天团”江城聚首,全国最顶尖的医疗力量决战武汉。紧急征调和加急赶制的医用口罩、防护服、试剂盒、呼吸机等从全国各地涌向武汉主战场。内蒙的马铃薯、甘肃的土豆、辽宁的大白菜、山东的大蒜马铃薯、广西的螺蛳粉、四川的鱼腥草……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把自己家乡最好的特产源源不断地发往武汉。武汉保卫战的背后,是整个中国举国同心,四海同情,凝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面对这场百年大疫,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2月17日,8架空军运输机载676名医护人员和50吨医疗物资抵达武汉天河机场。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詹松 摄

  2月9日,武汉天河机场,来自全国各地近6000人的医疗队抵达武汉。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詹松 摄

  1月25日凌晨,来自陆海空三军的450名医务人员抵达武汉。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金振强 摄

  2月6日,武汉国博中心医疗物资仓库,志愿者在清点爱心物资。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李子云 摄

  1月30日晚,武汉国博中心,来自武汉市自来水公司的工人在装载医疗物资。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史伟 摄

  2月17日,空军出动8架运输机,载着医护人员和医疗物资抵达武汉天河机场驰援武汉抗疫。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詹松 摄

  方舱奇迹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疫情最吃劲的时刻,抢建方舱医院,一举扭转战局。

  方舱医院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又充满着人间烟火。从五湖四海驰援而来的医护人员24小时值守,以仁心仁术遏制传染源、减少病患数。为了安抚病人,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方舱里跳起了广场舞,过起了集体生日,安排了相声小品,在乐观积极的氛围里增进着战胜疫情的信心。

  这里有希望,大规模建设方舱医院,实现了从“人等床”到“床等人”的转变;这里有温情,病友之间互相陪伴、相互鼓舞,纵使病毒再凶险,武汉人民也不会被打倒;这里有梦想,学生们在这里复习备考,医护人员和病友充当着“临时老师”,为孩子的学业梦护航。在这场与病毒的殊死较量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大家守望相助,共渡难关。

  3月1日,武汉市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记者为在这里工作的医护人员拍照,感谢她们来到武汉,其中一名护士回身向记者鞠躬。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詹松 摄

  3月4日,夜晚中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如一艘托起生命的方舟。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金振强 摄

  2月4日,正在加紧建设中的武昌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何晓刚 摄

  2月15日,武汉街头雪花飞舞。武汉客厅东西湖方舱医院门口,东西湖区公安分局民警在值勤。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史伟 摄

  2月18日晚,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准备参加高考的女孩黄玉婷在复习功课。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陈卓 摄

  2月18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A厅,医护人员带着新冠肺炎轻症患者跳广场舞锻炼身体。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陈卓 摄

  3月10日,运行了35天的武昌方舱医院正式休舱。该方舱医院是全市第一批方舱医院,也是值守到最后的方舱医院。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何晓刚 摄

  众志成城

  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

  疫情汹汹来袭,生命受到威胁。穿上了白衣就是战士,站到患者身边就是天使,为挽救生命,广大医务人员舍生忘死。

  因为被酒精和消毒水侵蚀,他们的手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细小伤口;因为被口罩勒伤,他们的脸上留下了道道血痕。没有退路的生死阻击,他们忙到不能喝水,拼到不敢休息,累到忘记了害怕。

  与凶险的病毒较量,拼的是医者仁心,斗的是济世之术。他们将血肉之躯化作一砖一瓦,铸起护佑生命的钢铁长城,用学识、医术、积累、研究不断更新治疗方案,锻造一道挡在病魔之前的防火墙。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白衣执甲,彰显大爱无疆。他们在这场生命保卫战中,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他们是最美的天使,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3月4日,武汉市汉南区驰援武汉医疗队驻地,来自甘肃省妇幼保健院14名女护士群像。出征武汉时,她们集体断发壮行战疫。她们是(从左至右)薛丽、王婷、黄琪、张丽、伊同英、范美玲、刘萍、傅文婷、张君娜、刘丽霞、沈彦宏、雷莎莉、郭丽娜、孙臻。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邱焰 摄

  3月8日下午2时许,同济护心队队长、心内科主任汪道文教授与上海华山医疗队同行携手对患者进行清醒状态下脱离ECMO手术。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金振强 摄

  2月6日晚,蔡甸区人民医院ICU隔离病房住满新冠病毒感染者,医护人员异常忙碌。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1月29日,武汉市120急救中心王科和他的班组将一位新冠肺炎患者紧急送往协和医院发热门诊救治。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金振强 摄

  2月25日,武汉红十字会医院隔离病房缓冲区,一位护士在同事的防护服上画上祝福的鲜花。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2月10日中午,东湖高新区一家集中隔离酒店客房走廊,志愿者陈志国拎着大袋盒饭逐一敲门送到患者手上。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4月11日,武汉雷神山医院,一位垃圾转运工在转运垃圾。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3月7日,协和医院西院隔离病区手术室,疑似感染新冠肺炎的孕妇李女士顺利诞下一健康女婴。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2月16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ICU隔离病房,一位护士通过对讲机和同事沟通工作。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1月29日,武汉市120急救中心王科和他的班组将一位新冠肺炎患者紧急送往协和医院发热门诊救治后,护目镜下双眼满含泪水。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金振强 摄

  2月16日,武汉红十字会医院7楼临时ICU病房走廊,一位劳累的男护士在病房门口靠着墙闭目休息。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社区封控

  每一盏灯火的背后,都是战斗

  千万市民居家隔离,生活琐事变成了防疫大事。为了保障市民生活和健康,社区工作人员走访入户、消杀病毒、设卡值守、收录信息、发放物资、照顾老弱,恨不得身有三头六臂。外卖小哥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将新鲜蔬果、救命药品送到千家万户,逆行温暖他人。

  在武汉三镇,居民自觉关门闭户,在病毒肆虐的时刻,大家用齐唱国歌、绘制图画、网上交流等方式相互加油鼓劲。每一盏灯火的背后,都是特殊的战斗,都是永不言败的坚韧。

  顾全大局的武汉人用大爱与勇敢,奉献与互助、坚持与耐心、点亮战胜疫情的希望之光。

  2月29日,汉口三眼桥北路和三眼桥路口,社区干部、城管队员和下沉干部在小区门口值守。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詹松 摄

  2月4日,东湖高新区关东街道关山社区工作人员肩挎烟雾消杀器在光谷青年城展开消杀。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2月22日,市民张先生将团购的新鲜蔬菜包好后,让母亲用绳子吊上楼带回家。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金思柳 摄

  3月14日,东西湖区常安佳苑小区,退休美术教师易小阳在宽2米的白布上绘制美术作品《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人民》,为武汉加油。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金思柳 摄

  3月13日,江岸区铁南社区,志愿者正在接力卸下团购的菜品。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郭良朔 摄

  4月2日,汉口新华路一个被围挡封闭的社区广场上,几名居民戴着口罩跳广场舞。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感恩有你

  谢谢,武汉感恩有你

  危急时分,战士的一袭白衣,给人信心,让人温暖,传递力量。疫情肆虐时,全国力量向湖北、向武汉集结,驰援武汉。

  他们来时天寒地冻,有的来不及换一双舒服的鞋子,有的来不及抱抱亲爱的孩子,有的瞒着家人出征。他们是别人的孩子、丈夫、妻子、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一句童音稚言打动了无数武汉人:“武汉,我把妈妈借给你,记得完好无缺地还我。”

  在武汉主战场,医护人员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身体和心理压力。他们拼到极限、英勇担当,而内心乐观丰盈。在防护服上画漫画、带着患者跳舞、和战友们互赠防护服,若能摘下口罩、脱下白袍,将是一位怎样可爱的人?感恩有你,带来重生的希望。

  3月26日,天河机场,新疆第一批援汉医疗队队员踏上回家路。临行前,一位队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4月15日,一位武汉市民探出车顶,举着感谢北京医疗队的标语牌,护送英雄前往机场。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4月15日,一些居民在窗边挂上五星红旗欢送北京医疗队,医疗队队员也向他们挥动手里的红旗致谢。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3月31日,北京援汉医疗队离汉前,一名医疗队员与武汉战友手拉手,不忍分开。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重庆援汉医生王越(右)给武汉写了一封“情书”表达自己的热爱,武汉高校老师熊岳炜对她的这份情感第一时间给予回应。这是他们展示写在防护服上的信件。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3月17日,天河机场,海南医疗队队员与武汉医护人员拥抱道别。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3月18日,江汉区云南援鄂医疗队驻地酒店附近,医疗队员与武汉市民自拍留念。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郭良朔 摄

  解封重启

  打开希望之门

  4月8日,武汉重启。打开城门之后,武汉率先在全国进行全员核酸检测,从物理解封走上心理“解封”,也成为常态化防控中多地借鉴的重要经验。

  武汉重启不只是打开了“城市之门”,更是打开了“健康之门”“希望之门”,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注入了抗疫的信心。城门打开,人们看到健康的曙光,更感受到了日常生活重回正轨的希望。

  大城重启,那些在公园里烧烤、在长江大桥下共舞、出门逛街等日常的欢乐都会回来,我们对生活的幸福追求和欢乐向往都会回来。从按下“暂停键”到按下“重启键”,武汉不只是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还要踏上充满希望的重生重振之路。

  3月24日,武汉市妇幼保健院,4个新生儿躺在婴儿床里享受阳光的温暖。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邱焰 摄

  4月8日零时,武汉市解除离汉通道管控措施,工作人员在武汉西高速出口移除围栏。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4月8日6时30分,武昌中华路码头首班轮渡向武汉关发出。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苗剑 摄

  5月1日,武汉市民走出家门,在武汉长江大桥下跳舞。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3月30日,恢复营业的楚河汉街上,一位父亲给孩子拍照。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6月1日,武汉马鞍山森林公园恢复开放烧烤区,人们熟悉的烟火气又回来了。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3月28日零时起,武汉市恢复铁路客运站到达业务。图为3月31日,武汉站东出站口,返汉旅客出站的身影。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邱焰 摄

  复苏回归

  活力满满的武汉回来了

  磨难会让我们永远铭记,也更加懂得什么叫“最是平常才最是珍贵”。

  复工复产复学复课,城市正在有序复苏与回归。开学、上课、考试、毕业、求职,这些日复一日的寻常生活,在大疫之后如此珍贵,恍如隔世。

  一座千万人口城市的复苏,不是自然而然,一切都是付出巨大努力的结果。从高考到中考,从开学到复课,从室外场所的有序复工到电影院的开放,每一步的背后,都是艰苦的付出和百倍的呵护。

  武汉的烟火气,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热闹非凡的夏季武汉,曾被外媒称为“武汉浪潮”。这是重生的步伐,也是这座城市英雄气质和内在活力的释放。

9月1日,武汉中学举行新学期开学典礼,重返校园的师生齐唱国歌,共同见证国旗冉冉升起。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11月7日,2020武汉全民健身运动会“汉消杯”红色勇士越野障碍赛,在黄陂区木兰花乡景区举行。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喻志勇 摄

6月20日,武汉大学2020毕业典礼举行,一位毕业生在雨中久久不愿离去。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任勇 摄

10月25日,江汉路步行街,快闪活动应接不暇,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苗剑 摄

  10月30日,《看见LV》展览在武汉国际广场亮相。从100万张法国汝拉山区的风景照片中浮现出来的Louis Vuitton先生20岁时面容的数码肖像与观众映在一起,背景是武汉抗疫中曾经的国际会展中心“方舱医院”。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邱焰 摄

  疫后重振

  从“风暴眼”到“风向标”

  武汉的疫后重振,不是简单按下“重启键”,而是启动“升级键”。健康和安全之门必须把牢,向着未来的发展步伐还要不断加快。

  抢时间!抓效率!武汉经济一季度遭受重创,必须快干实干,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搏杀二季度、冲刺三季度、决战四季度,紧锣密鼓、马不停蹄。英雄的城市奋力拼搏,二季度单季打平,三季度强势转正,疫后重振的成绩单令世界瞩目。

  从新冠肺炎疫情“风暴眼”到中国经济疫后重振“风向标”,英雄之城奋力打造“疫后重振武汉样板”。疫后重振,并非止于复苏,还要升级。疫情加速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武汉快速驶入“新赛道”。在疫后重振、浴火重生的道路上,我们的城市正在不断加速前进,打开新天地。

  6月13日,硚口区荟聚商业中心人气满满,熟悉的武汉又回来了。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喻志勇 摄

  3月24日,江汉七桥正式复工,这是武汉市首个复工的桥梁工程。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4月28日,冠捷显示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显示器生产线上的员工正在紧张忙碌着。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4月7日,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开足马力组织生产。图为武钢有限冷轧厂成品冷轧钢卷正在吊装外运。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6月23日,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无人工厂”的t3项目显示面板生产线在运行中。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3月23日,武汉东风乘用车生产车间,返岗员工间隔1.5米吃午饭。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7月29日,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武汉发布“岚图”汽车品牌战略,首款概念车VOYAH i-Land全球首发。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