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秀美人生》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黄文秀为原型,倾情再现中华大地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伟业,深情歌颂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无私奉献、用生命赴使命的新时代共产党人。
在当前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电影《秀美人生》的寓意是怎么考虑的?
范晓莉(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文秀同志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代表,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中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脱贫攻坚这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作品。黄文秀同志的事迹不仅是广西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也是广西难得的本土电影题材。以电影艺术的方式,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引导青年一代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把个人事业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统一起来,这对于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大意义。
苗月(《秀美人生》导演):在这个战场上,每天都上演着真实而生动的时代大剧。丰富而动人的情节、鲜活而感人的人物,向我们打开无尽的创作空间,向我们献上“咬断手指”都想不出来的丰厚题材。脱贫攻坚中涌现出许多英模人物,他们的故事就是当代中国最动人的故事,这一个个故事,如同一支支燃烧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行,成为永不落幕的时代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秀美人生》对脱贫攻坚这一富有时代感的题材进行开掘时,呈现出哪些特点?
孙向辉(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影片不是机械地反映生活,而是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剧情片模式和诗意的表达,呈现一部温情温暖的新时代青春之歌,充分彰显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点。如片中黄文秀牺牲后蝴蝶意象的运用,不仅呼应了乐业县布柳河春天蝴蝶纷飞的现实景致,也是向“化蝶”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象致敬。用永恒的真善美,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
尹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影片选择的几个扶贫案例非常有特点,并以此将脱贫攻坚的内涵和主题润物无声地呈现出来。对生活遭遇波折的黄大贵帮扶,是扶贫与扶志结合;对因困失学女童的关注,是扶贫与扶智结合;对橘农周四哥的扶持,是因地制宜走产业脱贫之路;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老银匠帮助,是易地搬迁。这些几乎覆盖了扶贫的方方面面,将脱贫攻坚做了实景展示。影片还阐释了这样一个更深层次的内涵,就是要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
电影《秀美人生》剧照
习近平总书记说,典型人物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秀美人生》在典型人物的塑造上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李京盛(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典型塑造的价值,就是要把英模报告会的会场上听不到、感受不到的,新闻报道里读不到的东西,在银幕上告诉观众。我觉得这部作品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一是对人物做了生活化的展示。黄文秀不是居高临下地到农村去,她是从个人生活经历的感同身受去唤醒人心,所以她的扶贫就具有独特之处。二是个性化的塑造。黄文秀性格很随和,内心也很坚韧,她一定要把事情做成,什么困难都不怕。这种个性化的塑造让她摆脱了一般人物的同质性。三是情感化表达,她帮助黄大贵找老婆,她说服老银匠搬迁,都表现了一种在情感沟通状态之下的艺术效果。
明振江(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秀美人生》用朴素、朴实的呈现,展现了一个华美、秀美的人物,立起来一个鲜活丰满的艺术形象。主人公在脱贫攻坚战斗中把大我和小我紧密结合起来,既深化了主题,也丰富了人物。可见,无论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需要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体现崇高。遵循艺术规律,按照美的规律锤炼富有个性又立体饱满的艺术形象,就能用打动人心的艺术表现标注和诠释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希望。近年来文艺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怎样的努力?
苗月(《秀美人生》导演):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这样一句话,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这些年来,我们努力走进实践的深处,将镜头对准伟大的人民,接住生活的地气,增加创作的底气,灌注情感的生气。我们深知,唯有以严肃的艺术态度,精心设计情节,尽心演绎角色,才能不断向艺术高峰攀登。
夏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今天的中国大地,14亿人民正在上演波澜壮阔的时代活剧,特别是在脱贫攻坚这么一个伟大的社会背景下,一大批像黄文秀一样的年轻人走向了扶贫的前沿。艺术工作者有责任把这样一大批人的历史奉献留下来,这是为一代人立传,也是为共和国立传,为我们这个民族立传。(记者 闫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