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曙光
从17岁到47岁,她将人生中的大好年华都用在了素不相识的老人身上,不仅照料他们的衣食住行,对于五保人员还担负起了子女的义务,为他们养老送终。她叫刘庆梅,是延津县王楼镇敬老院的院长。
1990年,17岁的刘庆梅成了王楼镇敬老院的第一个服务员。对于她的选择,许多人非常不理解,大家觉得她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干啥不好,偏要去伺候人。但刘庆梅却觉得这些老人非常孤独,更需要大家的关心和爱护。
带着大家的不解,刘庆梅将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然而,想把乡镇敬老院的工作做好确非易事,因为这里的老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加上大多数没有成家或中年丧偶丧子等情况,他们孤独惯了,要融入敬老院这个大家庭,一时难以适应。面对这个特殊群体,刘庆梅想尽办法去感染他们。
“一些老人的性格非常孤僻、古怪,尤其在生病的时候,他们不尊重你,有时还骂你。我当时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但静下心来想想,他们的表现恰恰说明他们更需要被关爱。”刘庆梅说,干这个工作不能怕脏、怕苦、怕累,还要有爱心、耐心、恒心。
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她学会了理发、输液。这些年,她没有娱乐活动,没有节假日,常年与老人吃住在一起。老人有了心结,她耐心做思想工作;老人患病了,她递水送饭、端屎倒尿;老人去世了,她为其洗脸擦身、换寿衣,让老人有尊严体面的走。
30年来,她将五保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去照顾,为他们尽心尽力。其间,她送别了114位老人安详离世。对每位去世的老人,刘庆梅都为其守灵。她说:“这些老人无儿无女,自己作为他们生前最亲近的人,再送他们最后一程吧。”
在照顾老人的同时,刘庆梅还开创了乡镇敬老院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利用院里的空地栽果树、种蔬菜、喂猪养鸭,不仅补充了敬老院日常生活需求,也增加了敬老院的收入。而且,她还学会了水电安装、机械修理等。
对于敬老院的“父母”,她无怨无悔。对于自己的亲生父母,她备感遗憾。1999年,刘庆梅的父亲被诊断为急性脑梗,为了照顾敬老院生病的老人,她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那天,敬老院的一位老人在凌晨3点去世,我给他穿好寿衣送走以后,就赶去卫辉一附院看望父亲,凌晨5点我赶到医院时,父亲已经永远闭上眼睛了。”时至今日,刘庆梅依然无法忘记当时的情景,她说,作为父亲唯一的女儿,没能在最后和他说句话,是她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但她从不后悔,因为他送走了另外一位“父亲”。
为更好地服务五保老人,敬老院建立完善了以敬老院为依托的五保供养服务网络,形成了基层民政组织三位一体的新格局。目前,全镇供养对象全部供养到位。敬老院先后荣获“河南省文明敬老院”“河南省文明服务窗口单位”“新乡市先进敬老院”等荣誉称号,她个人被新乡市评为“孝亲敬老先进个人”,荣获“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2018年至今,她作为我市一名道德模范义务宣讲员,继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感人事迹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传递社会正能量。
责任编辑: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