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一辈子的老师。孩子的言行表现、价值观形成都离不开家长的引导和示范,而家长的引导和示范既来自于日常的语言教育,更来自生活中的以身作则。在上述新闻中,顾先生光脚下水池捡起玻璃碎片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让自己的孩子看到了敢于负责的自觉、规范言行的自律、换位思考的良善,这正是广大网友集体点赞的原因所在。
敢于负责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孩子是好动的天使,因为一时贪玩做错事情无可厚非,就像新闻中的那名2岁的宝宝一样,因无心之过在池塘边打碎了玻璃瓶,谁也不忍心责怪,但无心之过也是过错。从短期看,无心之过可能会破坏社会规范,给他人造成烦恼,甚至伤害;从长期来看,若不有效纠正无心之过,就会混淆孩子的价值判断,使之对无心之过“一错了之”,从而出现更多与文明对着干的“熊孩子”、始终长不大的“巨婴”。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面对孩子玩耍打碎了玻璃瓶,顾先生既没有选择“视而不见”、沉默纵容,也没有选择言语批判、“棍棒教育”,而是用光脚下水捡玻璃碎片的实际行动,指出了孩子的错误,作出了改正错误的良好示范,这样的言传身教就是纠正错误、传递文明的最生动课程。正如许多网友点赞的那样,“有这样的家长,孩子未来可期”。我们相信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孩子会对敢于负责、有错就改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规范自我言行的种子也会这个时候悄然种下,并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
如果说用行动诠释敢于负责的自觉是给孩子上的一堂成长课,那么在行动中传递换位思考的良善就是给所有人上的一堂文明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面临践行文明的选择题,比如:面对丢落在垃圾桶旁的垃圾,是捡起还是走过;面对不小心划出的车漆伤痕,是等待道歉还是一走了之;面对混杂的家庭垃圾,是直接丢掉还是细心分类,等等,回答这些问题,只要多些换位思考,答案就会不言自明。面对破碎的玻璃片,顾先生虽然知道定期会有保洁人员来收拾,但依然选择自己捡起,就是害怕碎片割到别人,这份“害怕”就是在“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中诠释了换位思考的要义,在细微处传递了社会文明的温暖,为文明选择题给出了“最优解”。
文明之美既在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孩童的知错改错,也在于更广大民众的自我约束和换位思考。只要每一个人都如顾先生一般,在言传身教中引领孩子感悟文明之美,在率先垂范中引领民众守护文明之美,我们的孩子就能健康快乐成长,我们的社会也将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