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诚信与善良温暖社会每个角落

2020-08-18 13:36:35 来源: 中国文明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作者:付彪
10年前,一对名叫孙水林、孙东林的兄弟“感动中国”,哥哥孙水林为赶在新年前给农民工兄弟发工资不幸遇难,弟弟孙东林继续筹措资金,完成哥哥的遗愿后才给哥哥办丧事。近日,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法官齐明明在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也遇到这样一位令人感动的“信义妻子”。(8月5日《陕西日报》)

  “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世债”——孙水林、孙东林两兄弟生死接力送薪的感人事迹,曾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信义兄弟”之所以“感动中国”,关键在于他们视诚信为立身之本,恪守了人性最本真的道义良知。西安这位“信义妻子”,同样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递了重信守诺的社会正能量。

  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在民间,有一个朴实的道理,叫“人死债不烂”。法律上,虽没有这样的条文,但也秉持诚实信用的道德准则,要求任何诉讼当事人都要讲求诚实、信守诺言,兼顾对方当事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序良俗。据报道,吴某的丈夫曾向3名原告借钱,均出具借条并约定了利息。李某因病去世,妻子吴某陷入困境,收入微薄,无力偿还,但依然担起了责任,“愿意用一生来偿还丈夫生前所欠的债务”。

  我们在看到吴某表示诚信还债的时候,3名原告也表现出了让人暖心的善意。原告张某当场表示自愿放弃5万元借款,原告刘某、王某也分别表示自愿放弃1万元借款,同时均自愿放弃利息请求。最终,双方达成2030年12月31日前还款的调解协议。显然,这是一种基于共情的真正善意。这份宽容与大度,同样让我们感动。

  诚信与善良,是照亮社会和谐的温暖之光。一方愿意用一生来偿还、一方表示自愿放弃借款,借贷双方可能产生的冲突,却因各自的社会担当而新生和谐,这是诚信与善良让双方化干戈为玉帛。诚信与善良,底蕴是中华传统美德中人性最本真的模样,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或许,在一些人看来,这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不过是一件琐屑平常的小事,不值得太过在意。但事情虽小,其背后折射的“诚”与“善”及其蕴含的人性、人格光辉,以及由此构筑的“社会和谐大厦”,却不容轻视小觑。诚如审理这起案件的法官说,在推进社会治理的当下,正需要这样的和谐因子。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暖心故事出现在人们身边。坚守做人最基本的良知,呵护诚信、善良的本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就可以让我们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让这个社会大家庭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我们身边多一些诚信、多一些善良、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就会多一些温暖的阳光。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