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又一个粽香浓、雄黄烈的端午扑面而来。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这个端午节注定和以往有诸多不同,但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不会变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依然存在,“没有端午,何以中国?”端午所凝聚的家国情怀依然灿烂。
在漫漫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端午毫无疑问既是文化IP,又是塑造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灵认同的节日。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10余年来,无论是在黄河两岸,还是塞上江南,人们都在不断挖掘端午的文化内涵,不断擦亮端午的文化符号,赋予传统节日文化以现代功能,让端午成为“我们的节日”中非常隆重的节日表达。
端午是文化记忆中的乡愁,更是寄托着家国情怀的重要节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尽管欢腾而热闹,但和其他节日相比,更多了几分庄重与神圣、沉毅与肃然。屈原一直是端午的一个凝重符号,更是家国情怀的一种寄托。屈子在2000多年前的纵身一跃带给华夏子孙的感动,一直持续到现在,直接映射了国人自古就有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许多端午习俗的产生,都体现了中华儿女对爱国志士的崇敬,对家国情怀的感念。而屈原《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名句,更是穿越时空隧道,仍然赋予当今时代以精神价值。
毫无疑问,家国情怀是端午节滚烫的主题,也是端午之所以延续古今的“通行证”。端午,大概就是离历史和家国最近的地方,亦是中华民族最柔韧、最坚定的方向。粽情飘香,千载乡愁;家国记忆,最为持久。
家国情怀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密码,具有家国情怀的人,会以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和担当,诠释着对人民对国家的深沉之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畏艰难、不懈奋斗,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秉承先贤遗志,深刻铭记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
岁岁端阳,今又端阳。在这个传统佳节,让我们共同追溯爱国志士的伟岸精神,擦亮端午的家国情怀底色,用热血书写忠诚,以行动诠释担当,在时代的画卷上续写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与精神渴望,续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